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000年,记者对我国的部分院士进行了采访,问他们什么是人最重要的能力,绝大多数人回答说,是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在我们进行高中“学历”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力”培养。因为在21世纪,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人求生存、求发展的最基本能力。作为学校,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呢?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志向、使之想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愿学;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使之会学;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之一心向学;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境界,使他们以学为乐,学中有乐。同时,教学,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及内在动力,因此,我提出了“让学生的头脑聪明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愉快起来,让学生的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生活多彩起来”的教育观念,这一观念的确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生活为中心,为本位。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是对传统的“三中心”教学观的挑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惟一场所,教师不再是正确答案的化身。学校的教育也不再是单一的“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打你通”,而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在互动基础上的教学相长。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容器,我们可以随意把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学生也不是泥巴,我们可以随便地捏揉。学生是具有千差万别,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人。
六、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精华和升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校办学的特色。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招生考试、教育制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及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都要与之相适应。我校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目标的教育。近几年来,我们创立了“学会——会学——创新”的三环递进的创新教育模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创新型人才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创造性人格,二是具有创新性思维。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是要重点培养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学会一会学一创新”的三环递进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会是基础,学生要在教师的精心传授和指导教育下掌握各学科的最基本的知识,成为知识渊博的饱学之士;会学是关键,学生要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掌握教育界常说的“渔”和“点金术”;创新是目的,学生学会、会学的高层次目标是能够创新,是由“学”向“创”的转化。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当然,对于基础教育,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应该侧重于创新思想、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对于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则应侧重创新实践和创造发明。北校区要相继成立创造发明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设创造教育课,请科技专家到校讲学,指派教师专题辅导,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到社会上去考察。
七、贯彻以人为本的环境观,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既是学校风貌和个性的总和,也是社会上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学校的反映。
校园文化由四个系统组成。一是观念系统,它是社会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反映,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表现。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校训、校风、校歌、校旗、校徽、校标等。观念系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二是制度系统,它是在观念体系的指导下,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发展规划,师生管理、学校管理、后勤管理、检查评比、学期或年度考核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三是物质环境系统,它是指校园建设风格,环境的绿化美化,自然的景物特色,设备现代化的层次等。四是文化活动系统,它指的是有意义的师生文化艺术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写作竞赛、文学沙龙以及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中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会构成某一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校园文化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
北校区要经过不断的积累,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并且让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出巨大而持久的作用。 绿化、净化、美化、文化的校园环境体现以人为本。
校训校歌萦绕校园,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体现以人为本。
通过制度建设创设的良好合作意识和竞争环境体现以人为本。
教育科研风气的形成体现以人为本。
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区,规模宏大,体制新,起点高,从她成立之日起就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她是21世纪辽宁基础教育的新生事物,也是辽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没用国家投入一分钱,在沈北大地上却耸立起14.7万平方米的美轮美奂的建筑群,这是一个奇迹。以2.5亿元的资金进入教育,使数千名学生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创造了数百名教职工的神圣的就业岗位,这是我们的贡献。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股份制的办学体制,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运行机制;“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质量第一”“素质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不是刻意选拔最好的学苗,而是全力创造最好的教育”的办学特色,等等,都是北校区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保证。历史赋予我们机遇,同时又向我们提出挑战,我们应当有一种肩负重担的使命感,同心同德,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我们已经拥有了新学校、新校园;新体制,新机制;新理念,新思维;新教师、新学生,我们会在前进的征途上,更加意气风发,开拓进取,在历史的长河上谱写出新成就和新辉煌的篇章。
[作者:王兆和 化学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模范教师、教育专家、优秀校长、优秀专家、省政府副主任督学(副厅级)、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