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十九届东北三省四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的听课感受及思考
作者:张雯婷 部门:高中14届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教学课程改革,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尔滨师大附中、鞍山一中四所学校于2011年11月10日至11日在哈尔滨师大附中举行了第十九届东北三省四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探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行为、学习方式应该有怎样的变革。我全程聆听观摩了四位青年地理教师的参赛课程和教育专家对课程的点评。在两天时间里,四位参赛选手的课堂教学风采令人难忘,他们的课精彩地展现了授课者的独特魅力。面对如此精彩纷呈的一顿精神大餐,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同时也有一些思考和疑虑。
所有参加本次比赛的四位地理教师选手都是四所名校选拔的优秀教师,他们虽然要面对陌生的教学环境与学生,但课前都做了积极的认真的精心准备,其中许多教师的课生动精彩、优质高效。其特点有:
一、导入自然,生动有趣
地理教学的导入方法丰富多彩,面对同样的课型和同样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生动而有趣的导入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赛的四位老师,每节课的导入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各有特色:如鞍山一中的于文喜老师,用《三国演义》中“火烧上方谷”的故事来引起学生兴趣;东师大附中的赵晓艳老师用孔明灯的例子来导入;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姜卉老师和哈师大附中的王凤刚老师则利用热力环流模拟实验来增加学生直观的印象。这些导入活动的设计安排与所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很容易把学生们的兴趣都调动了起来,为后面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新知识的教学作了有效铺垫。
二、情感交流,巧设任务
课题的巧妙引入与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参赛的许多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匠心独具。例如姜卉老师在课前就热情地和孩子们对话交流,缓解孩子们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情感距离,为活跃课堂气氛作了有效铺垫,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你当导演”的情景,根据剧本场景选择拍摄时间,从而分析海陆风的形成,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从教材内容的教授,到规律呈现讨论,再到反馈练习,行云流水,环环相扣,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们都能对教师所授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流畅,很自然地完成了对新的知识的接触、理解和使用的一系列过程。再如哈师大附中的王凤刚老师利用如何减轻商业、住宅区受到工业区的大气污染这一问题将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结合到一起,并启发学生提出多种解决途径 ,在教学设计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容于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善用多媒体,突出导学案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四位教师课件设计巧妙,多在课件中设计了传统教学中难以展现的动态过程,给学生以更直观更有趣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利用导学案,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引导,分层推进,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地理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在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例如于文喜老师利用气温、气压、气流三者的关系,先总结了两条规律,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其他规律到导学案上,体现了方法与规律的教学;再如赵晓艳老师在导学案中给学生提出了研究热力环流的角度:what(概念) why(条件) how(过程) when(时间) where(地点),体现了地理学的研究视角,简单易懂、清晰明确。四位老师准备的导学案内容充实,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导学案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