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初三年级的5 位同学(当时是初二年级)代表辽宁参加了比赛。“枕着现代汉语词典睡个午觉比较舒服。”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叶润泽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背字典,能记住《现代汉语词典》里97%的字。其他同学也至少能背下《现代汉语词典》中九成的汉字, 能写出字形并了解含义。
同学们说, 不会刻意去背这些汉字, 而是根据含义将这些字简化、变形,和背英语单词差不多。
带队教师张婷婷说,5 名同学基础比较好,喜欢看书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而且阅读广泛,现代小说、古典名著、科普读物等都喜欢。
辽宁代表队参加的是复赛第7场。叶润泽能力较强,进入了最佳个人晋级赛。
5 个孩子还说了个“窍门”,比赛中卡住时就得“造字”。叶润泽说,根据老师给出的解释,还有汉字的声旁、形旁特点造字,基本上可以写对。
此外,比赛中会遇到很多生僻字,记住这些字也有方法, 比如“牂牁”(zāng0kē), 孩子们记成“片片”,“圐圙”(kū lüè) 记成“四方八面”,“耄耋”(mào0dié),记成“老毛老至”。
叶润泽的家长告诉记者, 背字典并不是刻意的要求, 孩子从小就对汉字有兴趣,“从小给她买的书就很多,遇到不会的字,她自己查字典,看完就能记住了。”
自从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建校开始, 初中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中外古典名著,所以学生的识字量都不低。学校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指导教师刘介民告诉记者,这可能也是“神级选手”盛产的原因之一。
5 月份接到参赛通知后,学校进行了三轮选拔。选拔考试用的是中央电视台提供的100 个词, 大多是中等上下难度, 也有中上难度的词。学校从690 名学生中选出5 名选手。
“比赛时才知道,南方很多学校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封闭训练。”刘介民老师介绍,比赛的基础依据就是《现代汉语词典》, 所以学生们就学习词典,认识每个字的意义、写法,然后从前往后每天考100 个字词。

老师 我都学到这么晚了还不困快给我照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