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边城》与《德伯家苔丝》艺术美比较

新闻来源:实验北校   新闻作者:车晓航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04.25

    【摘要】沈从文与哈代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沈从文与哈代都出生在偏远的乡村, 优美的自然景色、闲适的田园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古老的传说故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小说创作上,他们被称为乡土作家,一个以“湘西”闻名,一个以“威塞克斯”著称。作家写死亡和命运不可抗拒的同时,他们更多的表现的是人类生命的自然之美。小说洋溢着自然美、音乐美、爱情的美和意象的美。

    【关键词】《边城》《德伯家苔丝》  沈从文  哈代

    沈从文与哈代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沈从文与哈代都出生在偏远的乡村。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既是他们文学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优美的自然景色、闲适的田园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古老的传说故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年后,他们满怀希望地来到现代都市,而都市却并未向他们张开欢迎的怀抱。生活中,他们目睹了种种黑暗、不公平的社会现状,遭到了都市人有意无意的歧视和排挤,深感与现代都市生活的格格不如。于是,在内心深处,对都市生活的反感与日俱增,而对故乡和童年的美好会议的眷恋也在不断滋长。类似的经历使这两位作家观点和表现人生有很多的一致之处。在小说创作上,他们被称为乡土作家,一个以“湘西”闻名,一个以“威塞克斯”著称。读者和评论家们对《边城》与《德伯家的苔丝》的讨论还集中在一个共同的论点上,这就是悲剧意识,有不少评论者甚至直接称哈代的小说为悲剧小说。这大概是因为小说中花了不少笔墨写了人的死亡,人的孤独,以及认得无法抗拒命运的无常等这样一些永恒的人生主题。《边城》中纯朴、善良的爷爷和大老死了,《德伯家的苔丝》中美丽、坚强的苔丝也死了……但是我认为在作家写死亡和命运不可抗拒的同时,他们更多的表现的是人类生命的自然之美。那些灰冷的调子是掩不住生命的鲜活和阳光般的灿烂的,小说被美的光辉所映照,洋溢着自然美、音乐美、爱情的美和意象的美。

    沈从文说:“表达抽象美丽印象,文字不如绘画,绘画不如数学,数学似乎又不如音乐……”尽管人们把文学、绘画和音乐分别看成艺术中独立的三个门类,但大多数出色的文学家都对绘画和音乐有着独到的见解。这就是所谓的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不仅让情感在文字上表现出来,而且让这种情感延伸到文字之外,用光与影、色彩与线条,用音与调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沈从文是这样做的,哈代也是这样。 
    沈从文与哈代都钟情于大自然,把自然的美熔铸在小说里,渗透到人物的性格中,成为小说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成分。《边城》中的景物描写,皆如一幅幅清丽、透明的水粉画,色彩点染的恰到好处,不媚不俗,自然之至。大幅的有青山、流水,小幅的有人家的房屋、衣食,无不入画,而入画皆美的精致、耀眼,仿佛梦境一般,又如明亮、鲜艳的色彩调配的印象派的画。但是看那街边的小饭馆的门前:“案上有煎的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的朱红筷子……”这美,细腻、真切、又自然。有时有像一幅中国水墨画,“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的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造纸的细竹,常年做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这景致让人想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又想起“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无所依”,还想起“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沈从文用神奇的画笔不刻意不凝滞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用淡淡几笔勾勒心情与意境。沈从文画的精神与着重点就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粘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呼应,形体气势的开合融诗心、诗境于画景,直接表达生命情调,透入物象核心,其精神简约幽微。《边城》就是由这样一些美的图画构筑起来的。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风景则是一幅幅油画,色彩凝重、立体,却不乏空灵。无论是五月的阳光下,还是暴雨中,埃敦荒原都呈现着它丰厚的生命力和坦荡,纵横的山谷给它带来丰富的变化“这儿的田地……完全是大草场的缩影,……渲染成那样浓重的蔚蓝……而远处的天边,则是一片最深的群青。”这是苔丝成长的布蕾谷。浅绿,深绿,群青,蔚蓝的天,这是最重视的写实主义,色块的厚薄轻重来不得半点马虎。用这组绿的变化象征苔丝生命活力可谓相得益彰恰倒好处。故事发展到第六章“冤家路窄” 有一段对十字手的描写“他们就走道了那块名叫十字手的地方了。在这一片荒寒凄凉的高原上,这快地方算是最萧瑟惨淡。……有一根石头柱子上面很粗糙地刻了一只人手竖在那儿所以这地方才叫十字手;那根孤桩石柱,古怪,粗糙……”这只手所凝聚的沧桑与宁静,是生命的神秘和大自然戏剧般的永恒。这一切的美无不浸透着哈代对自然的执着。 
 沈从文与哈代花了不少的笔墨写翠翠和苔丝的美,直接的外貌描写虽不多,但他们那种自然、纯朴和朦胧的美却极易为人感受到。《诗经•蒹葭》中有这样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翠翠大概就是那“伊人”,在碧咀溪的那一边。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在水边自自然然地生长,像小鹿般的无知无识、顺应自然,“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人无机心后,就有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翠翠是自然的精灵,是茶峒的青山绿水的一部分,恬静优美的自然育成了翠翠明慧温柔的品性,翠翠身上特有的少女美使这古朴的乡村也散发出人情美的芳香。翠翠于自然的和谐、默契、交融,显出现代社会不可企及的一种自然。至于苔丝的美是种不自觉的掩饰不住的美。“她是一个姣好齐整的女孩子——也许她跟几位别的女孩子比起来,不一定更姣好”,不过她有“两片娇艳生动的嘴唇,一双大而天真的眼睛,”你在他脸上隐约地看得出“童年的神情”。苔丝“外貌茁壮,发育丰满,让她看起来比她实际更像一个成年的妇人。她从母亲那儿继承了这种特征,而却没有这种特征所表示的本质。”这给苔丝带来了不少麻烦,就像美丽的花儿总是被蜜蜂和蝴蝶围绕一样,苔丝自然吸引了不少异性的目光,为了不让自己受到伤害,苔丝一再掩藏自己的美,尽管有时这美还是在不自觉中流溢出来。她唯一的一次有意识的显示她的美,大概就是去见安玑•克莱尔那一次。翠翠和苔丝都拥有这种天赋的美德,从不张扬,而是以自然的状态显现于世人的眼前。  
    在自然劳动中,翠翠和苔丝的美显出另一种令人心动的常态。苔丝挤奶时习惯“太阳穴抵着母牛肚子,眼睛望着草场的远处,一声不吭,仿佛在沉思默想。此时她正像这样挤着老美人。太阳正巧照在挤奶的一面,直射着她穿着粉红色长袍的身形,白色的遮阳帽和她的侧面面影,仿佛是用母牛的黄褐色作背景的一尊玉石浮雕,十分引人注目……”这样的时刻,激起了克莱对苔丝热烈的爱慕,并第一次毫无顾忌地表露出来。《德伯家的苔丝》中有很多劳动场景的描写。一个地道的乡下姑娘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是再和谐不过了。沈从文也写翠翠在劳动中,虽没有哈代写的那么多,但我们很难想象把翠翠同渡船分开。在渡船上,翠翠获得自我的教育,做她美丽的梦,她的爱也在那儿漫漫滋长。在自然和劳动中,人显示自己的性格或是消融在自然、劳动中,翠翠和苔丝的生命也在其中不断焕发出美的光彩。 
    人类总是生活在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中。翠翠和苔丝生命的亮点是与自然法则相一致的,他们是自然的女儿,他们生命中最美的时候总是在夏天,万物生机勃勃的季节。沈从文与哈代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家乡的传统节日和夏季还映衬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使其生命呈现出天人合一的状态。沈从文选择了夏天的节日——端午节,是这个节日深深地刻印在翠翠心灵和生命之中。她在十三岁到十六岁的几个端午节里见到了天保和傩送这两个与她生活紧密相关的男性,虽只是匆匆相遇,却足以激起翠翠心中爱的浪花,并随着一年年的端午起伏跌宕,不止不息。苔丝是在祭祀农神的希瑞丝节第一次与克莱相遇,也是在夏天,她见到了从巴西归来的克莱尔,最终真正获得了她一直追求的爱和幸福。在这两部小说中,自然的春、夏、秋、冬的不息轮回带动着翠翠和苔丝不息的爱,人的生命的轨迹与自然节律和谐,使她们的生命力更为丰盛和美丽。 
    “绘画不如音乐……由幻想而来的流动不居的美,就只有音乐,或宏壮,或静柔,同样在抽象形式中流动,方可望将它好好保存并加以重视。”的确,绘画在空间上填补了文字的空白,音乐则将在时间中进一步衔接其断层。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体现价值 履行使命
   下一篇文章:高三生物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