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相合

新闻来源:网络   新闻作者:佚名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04.25

    【文章摘要】
    胡锦涛同志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针对新时期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也是这样,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坚持“三贴近”原则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
    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荣耻倒置,就会陷入罪恶的深渊;一个社会,如果荣耻倒置,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一个人,如果荣耻倒置,就会导致颓废、堕落直至自我毁灭。因此,正确的或者进步的荣辱观,向来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或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人们的基本行为规范之一,是善良人们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
    胡锦涛同志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针对新时期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适时提出的一个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断。它廓清了20多年来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立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情况,抓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出了鲜明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导向,提供了道德评价和人生评价的标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观念和情感,受到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导。因此,思想教育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重视情感的力量,并且不断地把人们的情感层面的社会意识,提升到理性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以取得恒久支配道德行为的力量。所以,既要重视贴近人们情感的教育,又要重视思想理论的教育,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也是这样,也有一个从情感到观念的提升过程。荣辱感,也就是对社会评价中的褒奖、赞誉与否定、谴责的正确的感受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对于荣辱内涵、荣辱标准、荣辱关系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荣辱观也是通过社会舆论、传播媒介、社会风俗等途径进行评价的。从荣辱观角度进行的评价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第一,它立足于知耻心和道德良心,具有较强的内省和制约力量;第二,在荣辱两极的对立中,促进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作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评价标准具有历史公断性。由于荣辱观具有这样的评价特点,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的约束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产生“吾日三省吾身”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力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八荣八耻”如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就能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站在时代前列,领引时代风尚,推动时代进步。而要做到这样一点,就必须“固其根本,浚其泉源”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做到少年强而成社会主义道德强国。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牢记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事业嘱托,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立德”,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你畅开心扉,愿意接受你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的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楷模,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幽默风趣的谈吐,得体大方的着装,亲切热忱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使他们感到温暖、舒畅、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尊敬感,即“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塑造成一个个品德高尚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就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当前,因为高考应试的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语文课程在品德教育方面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德育、美育”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学习了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语文课程在德育方面的渗透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应该在不同年级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提升,但是往往会出现认识上偏差;他们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考验,但是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因此,他们更需要用正确的荣辱观进行引导。例如在讲解古文的过程中渗透“戒奢以简”“立德、立言、立行”等方面的思想。
    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们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关于荣辱观的教育,我认为,语文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能让课堂形成所谓的“探究”、“辩论”的氛围,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回顾我国传统的教育,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功绩就是于授“文”的同时注重传“道”,即文化荣辱观的建构。它在营造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同时,更潜移默化的通过“道”去塑造人的思想、修养、品德、气质。《礼记•大学》中确立的以“修身”为基点,以从“格物”至“正心”的序列为内修过程,以从“齐家”至“平天下”的序列为外化过程的严密结构中就可清楚的看到传统教育的这点。假如在今天,我们单单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成绩而抛弃了内在的“道”,那我们面对古人是要汗颜的。
    那么以八荣八耻为基础的荣辱观又如何树立呢?韩愈《进学解》说过“传道授业解惑”的话,其实这三者是有层次之分的,作为表层结构的“授业”与“解惑”,其立足点即作为深层结构的“传道”,反言之,如何使丰富深刻的传统文化精神即“道”显露出来,也得通过日常可见可行的教学行为来实施,这也就是《礼记•中庸》中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种“教”最切实的可行方案莫过于传统经典著作的选取、读解、赏析、感悟了。因为要透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涵、使后代明白自己身上承载的历史意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阅读以该民族语言文字为符号载体的各种典籍、优秀著作。
    在我们汉民族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文言文,不仅伴随了中国文化、历史等诸方面的发生发展,更因其罕见的凝固性而成为稳重坚固的信息载体,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其首选必然是文言文,白话文应作为文言文的延续而用以启发性、前瞻性的工作。我至今坚信,“古”之源弄好了,“今”之流必不会差!比如,选取《庄子•逍遥游》中的精彩篇章,不仅学习基本的先秦文言词汇语法,更能欣赏其优美飘逸的行文,再深入其“思维的转换、思维质变的必然性”的深刻哲学内涵与人生智慧;选取《论语•先进》篇的“子路、曾 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既学平实的语言文风,又了解孔子的处世哲学,而又顺类旁触于古典音乐、礼俗、政制等各方面;选读《山海经》,则大可联系最新的地理发现成果,进行饶有兴致的探讨;选读“正史”中的代表作品如《史记》、《三国志》等,既学语文,又学历史,兼及世间百态、人文精神……可以说,一切均在人为。文道并重,品文而明道。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体现价值 履行使命
   下一篇文章:高三生物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