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当前语文课程建设中的文化价值取向探讨

新闻来源:语文教研组   新闻作者:赵长坤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06.26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出发,探讨了语文课程建设中的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认为,语文课程的文化建设应该持有“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胸襟。并且从教材和教师两个维度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程 价值取向   多元文化  教材  教师

第一节 多元文化教育观念与中国教育文化取向的转型
1.1.1文化教育观念探究  
    多元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教育潮流。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大批移民的涌入对于美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给美国带来了众多的不同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国家,美国最初是通过教育对移民进行“同化”和“美国化”,即将美国各种非主流文化同化于其主流文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包括种族矛盾等在内的各种矛盾的激化,这种同化主义主张没有实现,而多元文化教育随之兴起。 
    这种思潮,从美国肇始,最终扩大到欧洲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教育文化潮流。不同国家的教育学者对此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并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践。他们对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在谈到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时,美国的教育家班克斯(banks)指出:“多元文化教育至少有三层含义:一种理念或一种观点,一个教育改革运动,同时是一个教育改革过程。多元文化教育坚持这样一个理念,即所有学生,不管他们来自何种性别、社会阶层、种族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应该在学校取得平等的学习机会。”雷特纳高斯(Ratna ghosh)给多元文教育下的定义为:“它使所有‘不同’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不同’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及阶层(还有残疾和性倾向)的差异。”[1] 
    通过上述理解我们就会发现,对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多元文化教育是紧承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而来,把民族、种族和社会阶层问题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焦点和支点;另一种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即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扩展为包括性别、宗教和特殊人群甚至包括不同的性别倾向在内的教育主张。这一主张,赋予了多元文化教育以更新的内涵,成为了大多数人们的共识。虽然对于多元文化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那就是这样一种文化襟怀:对于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接受或赞赏; 对于处于不同文化场域中人的理解和尊重;对全球社会的责任感和全球公民意识。这种文化襟怀从宏阔方面来看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民族、国家等的界限,而是以一个更高的层次将这些狭隘的界限模糊化,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的文化群体,欣赏文化差异。如果从微观方面来看则是对于出身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成员的语言的尊重,促进社会和所有人的机会平等,促进不同群体权利分配的平等。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多元文化教育的落脚的重点不应是局限在种族和民族等层面上,而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把握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即将多元文化教育的外延扩大到性别、阶层、智力、心理等更广阔的范围),而且要与我国教育的全球化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赋予多元文化教育在我国的实际意义。”[2]
1.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多元文化教育 
    当今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步入到世界强国之林,并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自信的态势融入世界。全球化是在人们步入新世纪以后越来越突出的发展趋势,它已经开始并更加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全球化、”、“地球村”等词语在现代社会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人们在论及他们时候,或者慷慨激昂或者忧心忡忡。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一些定义来更好地考察我们本文中论及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外化在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由市场经济作为内在驱动力,以国际间的日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为纽带,表达了一种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表现为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变得越来越紧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化定义为:“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3]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原本的经济疆域在科学技术的的传播和日益精密的分工中逐渐被打破,呈现在大现代人面前的是一个“世界工厂”的布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地生存发展下去,各国经济之间互相融合、互相交织,成为全球经济的整体,各国之间的依赖性大大增强,联系也空前紧密。而随着近几年先进的交通手段和通讯手段的发展,必将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电子技术在互动通信领域的汇聚结合,导致了网络的建构,而网络也许是信息时代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媒介。”[4]   
    这种经济的全球化绝对不是单一层面上经济运作方式的变化,它必然会渗透到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随着经济的互相融合,文化的不断渗透,不同范围、层次的冲突也日趋频繁,这些冲突,体现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不同文化或民族间的冲突,个人与共同体间的冲突等。[5]文化的全球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各个层面的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各种层面的文化交融互通场景。我们的教育领域在面对这一场景的时候,“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6]我们只有正确地处理好种种文化的冲突,协调好各种文化矛盾,方才能更好地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解决不慎往往会带来一些暴力冲突事件,而这种冲突解决的关键就是当事人持有一种怎样的文化襟怀。而在此背景下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让我们的教育客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一种文化的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是谓“是一种自主型建构“世界形象”的自觉,也是一种探索全球化是什么?应当是什么的自觉,是祛除对全球化意义诠释盲从的自觉,防止被动地纳入世界“一体化”之中的自觉。”[7]认识不到多样性与差异性就是当今世界的合理生态构成,而持有的任何形式的一元宰制都只能是对全球“生态”的破坏,往往陷入到狭隘民族主义的泥沼不能自拔。 
    文化的每一次较为深刻的变革都会一定程度上引发教育的变革。所以,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我们当前教育应该持有的品格。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体现价值 履行使命
   下一篇文章:高三生物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