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美”惹来的寂寞

新闻来源:办公室   新闻作者:张艳霞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11.12

    [本文提要] 语文是把精美的“双面镜”,语言与文字折射出的是工具性的神奇,语言与文学、文化却是人文导师的庄严。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美学,而通过艺术品的文本展现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发掘美,为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然而美无定则美无定式,美在于发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  自主发现  阅读    反思

一、美,胜在无形 
    曾经有人说“人们在遇到美的事物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些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席勒也曾说过:“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总之,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语文是把精美的“双面镜”,语言与文字折射出的是工具性的神奇,语言与文学、文化却是人文导师的庄严。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美学,而通过艺术品的文本展现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发掘美。语文中的文本之美,不是平面的简单铺陈,语言的魅力和作家的思想是立体的鲜活的音符,它们共同奏响了美的乐章。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这一点,也正是我们二期课改中的主动探究式学习的要素之一。教学中中心角色的变更,教师仅作为指导者,课堂不是教师个人演说的舞台,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主动去涉猎知识,去领悟。所谓的潜移默化和悟性无非就是自己去品尝后的经验积累与迸发。  
    为了让学生主动去探寻和追求真、善、美,课堂以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范例,采用审美教学方式,让学生品味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和那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教学设计过程学生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但作为我的第一次审美教学尝试却被“美得寂寞”。       
    根据《荷塘月色》语言美这一特色,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并有计划的利用PPT格式,将写景最为精妙的段落用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文加以展示,如月笼荷韵,塘中月光曲、对月成影,柳淡风愁等。但学生在看到图片时的第一反应就大疑其景是假的,有的还说图中杂草丛生,其中必有垃圾。  
    意外之事总有意外之收获:美是需要发现的,即使丑恶之中也会发掘出美的存在。但课堂上直观的图片展示,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语文课堂的有效整合令人深思。 但同时,值得思考的还有学生本身,在图文并茂的情形下他们“迅速”地对“美”加以否定,为什么?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会思考、敢质疑、能创造、善表达、有智慧、有思想、有批判精神的人。  
    “新生代”如此的“想象”将使学生失去对美的享受,也许更为严重的可能会让他的生活处于灰色。面对学生的过度发挥,“自我弃美”,作为语文教师又将如何回应?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质疑的勇气和能力,而恰恰缺乏的是思考和创造,又如有学生不喜欢朱自清的语言风格,觉得软绵绵似女人,也许这一观点确有见地,但可惜的是这一“美”论的得出只是凭一篇《荷塘月色》,而这种浮躁的“美”只剩下形式——质疑这一可取之处。时代的进步,让孩子过早地“物质化、社会化”,而青少年时期的他们对事物易产生过激反应,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又是极富“主见”——大胆直接广泛地怀疑一切!但作为课改春风沐浴下的“新教师”必须成为最精明最具方向感的“蜜蜂”,不让语文审美成为被动的疲劳,而要让学生成为审美的自主享受者——“执着”(而非浮躁无味)让他们相守发现的寂寞。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体现价值 履行使命
   下一篇文章:高三生物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