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启发式教育是影响比较大的一种教育模式。一些高中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进入误区,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着重指出不恰当的运用启发式教育带来的后果,而且简要的介绍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教育模式、直觉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育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他提出“伦理中心,启发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其基本教育过程是:

学 → 问 → 习 → 思 → 行
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不仅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
但是,中国的中学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误区,很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学生要发挥主动性。教学过程中的“重心”是偏向教的方面还是学的方面,可以引 申出5种教育模式:
这5种模式是一个发展顺序,从1到5,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愈来愈强,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规律;而且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愈来愈深化,体现了“教是为了发展”这一规律。
教学模式的组合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小学阶段的教育,大多应该选用(1+2)型;中学阶段的教育,大多应该选用(2+3)型或(3+4)型。
在中国高中阶段,使用启发式教育的误区是:大多数教师仍然使用着(1)型的教育模式。
高中学生处于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之间,风华正茂,对新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这种简单问答式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年龄很不适宜,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一、扼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
让学生研究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他们会有动力去探索,努力寻找答案。基于这种观点,许多教师在课堂中精心编制问题,希望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并非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而是为了传授知识所设计的。
能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如能自己发现问题的学生。但是教师的这种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忽视了教育的根本,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结果是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一切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旦进入高校,脱离了教师创设的问题,学生变的茫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