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不管是尖子生还是差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厌学心理,只是表现不同罢了。对此,人们曾做过一些理论探讨与研究。笔者认为:要想克服厌学心理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和深入剖析,从而对学生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业成绩差等后果。总之,就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从理论到经验讲,人们如果不愿干某种事情,就一定是对这件事失去信心了,感到厌倦了。因此,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惫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合厌倦状态。一般以为,引起心理疲惫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精神紧张程度过高;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恐惧等情绪的反应。以这种分析为理论基础,我们可以剖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如下: 1.学习没有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因而造成厌学心理。 在学校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学生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下,通过系统学习各科知识来掌握前人的认识成果,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负载的心理活动,知识的理解、巩固与保持离不开人的感觉、知识、注意、记忆、思维吉祥相等心理活动,而人的知识性又依赖于人的意识、情感、及需要等动机因素。凡是需要心之努力的事,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造成心理疲劳感,于是造成厌学。 2.学习的时间周期过长,不仅需要大量的心智努力,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 根据《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的基础教育需要九年的时间,如果生如高等院校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知道,无论什么性质的工作,干的时间长了都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厌倦情绪,何况至少要九年的学习呢? 3.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的呆板,造成厌学心理。 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但实事求是地讲,语文教材已经明显地落后于时代;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变化。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厌学心理。 4.学生心理压力太重,造成厌学心理。 现代的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在人们反复的要求迫使下,学生大埔份事件在坑书本中度过,很少有自己的时间,整天被苦闷、焦虑、易于和不满的情绪困扰。特别是家长教子心切,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又毫无心理学知识。所以,总是无休止的埋怨、挑剔,使孩子产生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使家长满意的挫折感。对情绪心理研究表明,长期的消极情绪积累,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反应,压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心理产生太大压力,比让造成厌学心理。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