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语文教学要重视背诵

新闻来源:教务处   新闻作者:王慧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12.07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增长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语文能力起着良好作用。有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方法却始终没能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极为不利的。要恢复背诵应有的地位,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 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扭转了过去片面强调双基的倾向,大力加强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文新教材的全面推广,无疑都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加之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落实,研究性学习的普遍开展,都极大地改进了现行的传统模式。但仍有一些人,在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时,却放松了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抽掉了自己的釜底之薪。因为,能力是不能凭空培养的,发展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知识就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技能则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所以,如果我们重视能力的培养,便绝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否则,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空中楼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以阅读来说,它包括认读、理解和鉴赏三种能力。这就需要一定的语言积累和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写作等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生活知识作为形成它的基础和前提。试想:如果一个中学生连一定数量的汉字、词汇和句式都未掌握的话,他对文章的字面意思都看不懂,还侈谈什么阅读能力?当然,更谈不到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了。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重点’知识是否巩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要求小学生每天记住三个单词。他认为学生读到六年级时,必须熟记二千个包含最重要语法规则的正确写法的词,他们的读写才能过关。苏氏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就会落空。能力和技能又时怎样的关系呢?所谓技能是人们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顺利完成任务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而能力地技能的总和。比如阅读能力就是综合了朗读、默读、速读、背诵、查阅工具书、提要、编写提纲、分析段落、概括中心等等多种语文基本技能而形成的。苏霍姆林斯基分析了苏联中等教育所包含的全套知识和技巧,他认为这些是“……教养、智力和信念所赖以发展和产生的基础”(《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由此可见,不掌握足够的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是同样会落空的。  
    背诵就是一种语文基本技能,确切地说,是一种智力技能。从心理学意义上看,它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熟记教材的记忆活动,语文学习中需要种种记忆活动,诸如“记住词语的意义、字的字形和读音、课文大意、层次结构、作者姓名、写作年代等等。而背诵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活动,要求学生对课文或某种语文知识按照原样——固定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厘毫不爽地进行记忆。其主要方式有背诵课文(包括全文和片断),背诵语法、修辞、逻辑或文章的定义、概念等。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而记忆能力正是我们致力于培养的学生认识能力之一种。  
    可以说,人们的一切心理特征、一切智能都根源于记忆。一个儿童如果没有记忆,他就会永远处于初生时的蒙昧状态;一个人如果失去记忆,他的心理就会永远停留于原有水平而不会提高。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前提,而记忆是储存知识的宝库。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不设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就会象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比喻的一样:他拼命地赶着马,却忘记把所装载的东西好好捆在车上。当他飞快地赶到目的地时,东西早在沿途失散光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著名的遗忘曲线显示了遗忘的规律:人们对事物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的。所以学生学到知识后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才能巩固。巩固,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只有巩固了原有知识,才能积累知识,扩大知识。知识记的越是牢固,当需要时,就越能迅速、恰当地加以运用。所以,一切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无不重视对巩固知识的方法的研究,指导人们加强记忆,与遗忘作斗争。背诵就是一种巩固语文知识的有效方法。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学者都是博闻强记的。马克思就有非凡的记忆力。他能够整段整节地背诵海涅、歌德、莎士比亚、但丁等名家的作品。我国不少革命领袖和著名学者都善于在谈话中随时引用古人诗文名句,使得他们的语言更加精练生动、富于文采,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他们引用之娴熟表现了平时积累文学名篇的熟练技巧。
    背诵在语文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通过背诵,学生多次接触课文,必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理解,读的遍数越多,理解的也就越深,从而受到教育感染。久而久之,既熟记了课文,巩固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思想境界。  
    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荀子对阅读的主张是“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荀子•劝学篇》)。据朱熹解释,所谓“诵数”就是诵读的遍数,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思考领会,达到通晓文章的大意。朱熹也强调熟读成诵的作用。他说:“凡读书……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的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熹《朱子童蒙须知》)可见古人是很重视背诵的,因为读书要达到能够成诵就必须熟读,而在熟读的过程中,反复思考涵永,便能深刻理解文义。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辽宁教育电视台采访,我校高三教师高考支招(化学篇)
   下一篇文章:杜牧咏史诗独特的思维方式探微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