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相合

新闻来源:网络   新闻作者:佚名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04.25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荣辱观”教育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国素称“礼仪之邦”,“诗的国度”,历代所谓“圣贤人物”,都把“道德文章”当做崇高的事业,历来有识之士把“道德文章”作为培养人才的重途径和主要内容。而语文课不仅包括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教育在内,语文教材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个性教育的因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秀诗文、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等都是进行理想、意志、品格教育的生动教材。只有通过语文教育启发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情感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及现代荣辱观教育的熏陶,才能达到培育出兼具传统与现代美德的优秀人才的目的。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如《离骚》、《报任安书》、《荷花淀》等等文章。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活动。只要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许多中学生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的热情通常只是表现在一种情绪上,而对“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既在认识上有很大的误区,又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荣辱观的教育就现得尤为重要,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分析、对学生言行的正确评价等教育的渗透会让思想认识更深刻,对行动的落实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语文课程上得到落实呢?《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举一个小例子:一位高一年级的学生曾经问我:“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我利用教材中《呐喊自序》、《离骚》和杜甫、陆游等人诗歌,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 
教育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杜甫的《春夜喜雨》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春夜雨景,我们不妨将课中的八句诗分解为四幅图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爱国主义的显性素材。杜甫笔下的春雨之好,在于它知时应节,当发乃发,滋润万物。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当“知时应势,捕捉显性素材,润泽学生的心田”。因此,德育课程落实荣辱观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只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能突显出来。
    四、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评价都不应该只是试卷的考试分数。不同的学校(尤其是高中年级)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采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让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得到良性的发展。
    最后,给家长提一点希望:荣辱观的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曾经一位教师对我说,一位学生对教育他的老师说:你明年还想签合同吗?不想干了你就说话。也许这个案例太典型,但它却折射出我们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出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家长对德育课程表现出不屑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影响到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事实证明,家长的这种做法只能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希望家长在为孩子创造更好物质条件的同时,要加强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总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许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石,是青少年道德孕育的土壤,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永久动力,是民族自强的精神支持,也是民族传统精神的不断传承。因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教育,更是语文教育的道德之源,也是语文教育树人的最高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八荣八耻》,胡锦涛。 
    2、《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年。 
    3、《东方的美学》,今道友信,日本。 
    4、《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62年。 
    5、《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体现价值 履行使命
   下一篇文章:高三生物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