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社会热点问题专题--“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新闻来源:教务处   新闻作者:张国斌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05.17

    22.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关于联合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维和行动的机构 
        B.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就关系,促进国际合作 
        C.是世界大国重划世界版图和争夺霸权的产物 
        D.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得到了联合国的批准 
    23.“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动荡并存。下列各项中严重干扰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 
    ①霸权主义横行②南北差距加大③地区冲突不断④恐怖主义抬头    
      A.①③  B.①③l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下列现象能代表当今国际形势主流的是 
        A.澳大利亚加入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B.美国以“反恐怖”为名对伊拉克开战 
        C.印、巴恢复“三通” 
        D.朝鲜强调不停止核试验 
    25.20世纪后期,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概念转化为行动的国际文件是 
        A.《联合国宪章》 
        B.《阿拉木图宣言》 
        C.《里约热内卢宣言》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26.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与其长期忽视人民利益有关。下列最典型地反映了苏共这一错误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决定走与西方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C.长期进行军备竞赛,使国民经济军事化 
        D.在农村搞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27.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孟子   
    材料二: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引《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了自己主张“君民共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材料三:“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孙中山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江泽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我们政府一定要勇往直前,永不动摇,不畏艰险,为人民的利益献出我们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温家宝)。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材料一判断孟子的“仁政”学说产生的客观基础是: 
        A.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强大; 
        B.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生产力发展,生产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民心向背在斗争激烈的战国争雄中作用重要。 
    (2)下列措施体现统治者关心人民疾苦,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①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②唐朝的租庸调制 ③康熙帝实行的“更名田”④雍正帝实行的“改土归流”,其组合选项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②。 
    (3)材料二所述康有为“君民共体”的主张与“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所表述的意思是否一样。  
    (4)据材料二与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与孙中山“兴民权”的途径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主张兴民权,可最终却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主要原因是什么? 

[经典习题答案]  
    1A   2D  3C  4C  5B   6A  7C  8C  9A   10B  11B  12D   13B   14B    15A    16C   17D   18B   19D    20A    21D    22C    23D    24C    25C    26C 27:(1)D (2)C  
    (3)答案要点是:不一样。康有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否结合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表面上康有为引用了《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但其实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4)答案要点是:途径:康有为主张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民主共和制。原因:资产阶级不能够提出一个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对实现“兴民权”途径的掌握,以及其失败的阶级局限。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文章:体现价值 履行使命
   下一篇文章:高三生物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