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带着镣铐跳舞--关于21世纪高中生人格教育的思考

新闻来源:教务处   新闻作者:张艳霞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06.25

    学校全体要明确教师自身角色的教育价值观,即教师的职责及教育目的,以及人才观,尤其在“勤学为务,立品为先”的道德培养为根本的前提下,学校应与时俱进,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无论是对班级、教师、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有一套科学公正而完善的评价体系,而且这一评价体系要遵循层次性、发展性、长期性的原则,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比如对于班级和教师,学校应取消依据班级综合表现和成绩优次来评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德育不能成为智育的附属品,也不可能有科学而公正的量化标准。 
    人类最根本的属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教师构成了一个学校的主体,教师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是淡泊处世的,但尤为明显地每一位教师都不会放弃精神追求,希望自己的劳动与付出,能得到领导、家长、社会的肯定。因此学校也需重视教师自身的精神需求,多肯定,多激励教师。因此所谓的赏罚出成绩、有压力才有激励等做法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已经不只是不公正,不合理,也违背了学校和个人和谐发展的规律,升学率固然重要,但不能用分数、升学率来束缚教师的手脚,在教育者身上便形成唯分数是瞻的错误观点,“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于是学生和家长将必然会视分数为命根,进而又退回分数刺激的教育和考核模式的漩涡,德育、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 
    作为学习主体的当今社会的一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不可忽视。而且高中学生即将面临社会的选择,或升入大学或走向社会,这一时期他们对人生、社会有一定的判断和评价能力,思维活跃却容易偏激、以点概面,这些心理特征都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尤其不能让他们滞留于“成绩论”的怪圈,更多地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发展观,让他们尽快地懂得“人情世故”,也就是说除了智商外,当代的学生更需要培养情商和美商。 
    家长的溺爱使学生生理和心理年龄有较大差距,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往往因娇生惯养而忽视了孩子在成长中所必需的一些品质教育和培养。如果把这些基础的德育课题转移到学校和教师身上可以说犹未晚矣,因为教师本身都承担了教学和教育的职责,所以学校和教师便被赋予了相当大的教育任务和挑战,为此教师更要特别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身正为范,用爱心和耐心以及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到言传身教。同时,家庭要与学校、教师互相配合,切实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巩固好发展好教育成果。当下“6+1=0”的看似夸张的无言结局——即便是六天在校教育的成果,回家一天便功亏一篑,这让学校和教师确感到有些无奈。对待学生的成绩考分,学校和家庭因为有形的有价值的数字“产品”而极易达成合作,而道德及人格教育上,学校和家庭没有却不易形成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合力,忽视了内在无形的道德品质可以发展外化为“有形产品”这一事实,这又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压力,而最可怕的事莫过于重头再来。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曾反思过这样一个事实——小学和初中学生见到老师总会热情问好,而高中生、大学生见到老师却是视而不见,为什么人受教育程度越高而道德水平却越低?现实中也有很多人感慨现代社会风气不好,但“风气”由何而来,恐怕每一个人都难辞其咎。要改变就要从自我做起,从下一代的教育做起,故人格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必然性。 
    由于生长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条件的优越,再加之物质文明对人们的负面冲出,大多数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停留于儿童时期任性的“现实主义”,或认为“分高胜百孬”,或认为读书无用,最终还要向“钱”看,向拥有物质金钱而努力奋斗,“百无一用是书生”本是变态而黑暗政治下的叹息,现在正值风华正茂的高中生的此种心态不得不让我们痛惜却无言以对,这是多么恐怖而残酷的现实主义!同时,他们凭自己的好恶行事,拒绝因难、批评,对权力的需求多于对自身义务和责任的需求;表现在学习上“急功近利”,缺乏恒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为此,现代的高中生教育,尤其是人格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合力来促进下一代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一课题并不是学校和教师的唯一职责所在,当然教师及家庭更责无旁贷——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以及家长在日常生活的呵护中都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三自精神,这是学生成人的基本要求。
三、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养成,然而在高考仍是指挥棒,学历还是通行证的现阶段,社会、家庭及学校可以接受道德和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实际却将其作为智育的辅助,因为社会、家庭的认可和肯定最为根深蒂固的是智育,考分至上,因为现实是人格再高尚分数不高上,学历便低下,毕业找工作就得“全家总动员”。于是学校和教师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始终不能释怀的也是智育! 
    人格教育与智育并非对立,这本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德者,学之第一要器,德为学之本,学为德之资。一味追求考分,或许可以“暂且于己,快然自足”,但终归会在生存发展的路上行将不远。对于“成人”的标准古已有之,子路曾问孔子何谓“成人”,孔子是这样回答的:“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也就是说孔夫子认为人才应是集智、清、勇、艺和礼于一身的,当然这还没完全达到他所认为的理想中的成人标准,不管是从当时还是从现代来看孔夫子的要求是太高了。于是后来孔子又补充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从现实出发,孔圣人认为时代不同,衡量成人的标准也不能苛求于一理,只要见利而不忘义,敢于承担责任,言必信就可以是这个时代的人才,这可以就是孔子的现实成人说。然而从孔子的动荡时代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时今日已过千年,我们的人格教育却仍徘徊在“现实成人说”。 
    正如《论语别裁》中所讲的,古往今来,中国文化的人格标准绝对是高的,绝对是对的,不管什么时代,现实也好,理想也罢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原则是不变的,我们现代的人格教育,能够使每一个人都做到孔子所讲的现实成人就很了不起。学校和教师作为教育的专门负责人团结一致,在人才教育改革的前期,在现实考分制度的反向影响下,应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争取家庭、教育相关部门等社会多方的支持和理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道德和人格教育内化,注重智育的同时呐喊宣传并努力践行人格教育,哪怕暂且带着镣铐跳舞!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体现价值 履行使命
   下一篇文章:高三生物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