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怀古伤今意境阔,秦娥梦断秦楼月 例7、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探究:这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梦断:梦中惊醒,因为悲凉的箫声在夜里呜咽,如泣如诉,顿觉楼外的月色是那么凄冷,令人格外伤感。不知是箫声惊断了秦娥的好梦,还是秦娥梦醒听到箫声?这些都不显得那么重要。这首词中的箫、梦、月都是凄迷而悲凉。有限的文字里,描绘了一种幽远的意境。从怀念远人过渡到怀古伤今,词境开阔悲壮。王国维云:“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汉家’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六、荒村烟柳断霭生,古寺空旷流语莺 例8、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赏析探究:(2005年广东卷,8分)这是一首思乡怀远诗。诗人登楼远望,十九岁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本是闲情,登高远望,远处的旷野平原尽收眼底;断霭:远处的村庄杨柳堆烟,气象氤氲,烟霭断断续续,若有若无,蒙蒙胧胧,阻隔了自己的视野,景象优美迷人,意境深远,仿佛传统的水墨画一般,又好似自己的家乡,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情感之强烈。
七、人生贫富堪难料,寄居僧庐意潦倒 例9、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探究:(2004年 卷11分)这是一首寄予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的词。词人截取了人生三个片段,用对比手法,描绘了一生的坎坷经历:青年时,在歌楼红罗帐中度过了欢乐喜悦的美好时光;中年时,在断雁悲鸣的西风中寄居客舟漂泊沦落的失意凄凉处境。“断”字显示出孤独寂寞的情素;老年时,寄居僧庐下的无奈与悲怆,作者抒发了一生的坎坷漂泊,无奈失意,对一切都已毫不在意的失望之情。中年时的环境描写引人入胜:中年正是人生创造辉煌的时刻,可主人公不得不背井离乡,过着漂泊的生活。行船在宽阔的江面上,黑云低压,猛烈的西风吹断了飞行的雁阵,孤雁时时发出离群的哀鸣,那是怎样的悲哀啊!与作者的人生际遇何其相似乃尔!环境景物描写烘托渲染了中年人生的悲凉。
八、客居青山乐逍遥,阻断红尘异趣超 例10、 元曲{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 侬:我;鹦鹉洲:此处为“渔父住处”的代称。 赏析探究:(2006年浙江卷元曲,6分)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自然的图景,其中白云的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流水的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一个“断”字,足以表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园”,“青山”的生机活力和美好与“红尘”喧嚣倾轧和暗淡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对比,表现其对所处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这首曲子写出了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联系《三国演义》开头曲——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以看出这个以女子口吻调侃的渔父(隐士)的悠哉悠哉的隐居生活,是何等惬意,何等满足!
辽宁省实验中学合作校语文高文级教师 孙延堂 2007年2月14日(原创)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