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幻灭与希望--《雨巷》《荷塘月色》比较

新闻来源:办公室   新闻作者:张海洋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11.06

三、情感  
    两篇文章的情绪变化也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1.起。开篇迎面走来的主人公都处在一种由周围环境导致的极度的痛苦中。一位是撑着古旧的油伞,在阴沉的天地间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戴望舒;另一位是在朦胧的月光下,沿着曲折、阴森森的小煤屑路独自一个人踱步的朱自清。作家由于找不到生活的出路而感到周围的一切冰冷而阴暗。  
    2.承。五四时期曾经有过的自由、民主的空气使青年们始终怀抱着希望。在这样阴沉的背景中,戴望舒在热烈的期盼中,恍然看见了一位美丽又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款款走来;而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眼前的荷花幻化成亭亭的舞女,袅娜、羞涩又纯净的美人。这些纯美的意象是作者美好理想的象征,使作者得以暂时忘却痛苦。  
    3.转。在文章的高潮部分,《雨巷》中撑着油伞的戴望舒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的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在心底热切的呼唤中看到了梦中的姑娘“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在短暂的目光交会中,我们仿佛听得见诗人狂热的心跳、看得见他那急切的目光--梦中的希望、人生的理想已近在咫尺,完全忘却了雨巷的阴冷、凄凉。在朦胧的荷塘带给作者暂时的安慰之后,朱自清的情感也达到了欢乐的顶峰。作者沉浸于忘我的欢乐中,想起了家乡,想起江南的旧俗--采莲,我们仿佛又见到六朝时期采莲的盛况,看到“妖童媛女”嬉游的光景,看到那个热闹而风流的季节。作者的感情如此的投入,以至于没有注意到回去路上小煤屑路的阴森、恐怖。 
    4.合。最终,当姑娘飘然远去,“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匆匆的一瞥之后,美好的理想梦一样的消散了,戴望舒又重回孤独。这种孤独是在热烈的期盼、短暂的邂逅之后的孤独,让敏感的诗人倍感凄凉无助。同样的在《荷塘月色》文末,当我们还沉浸在无尽的采莲的欢乐中时,朱自清却已轻轻地把我们拉回到了现实中--那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切美好的理想都仿佛一场梦。  
    作者们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对美好理想的憧憬、追求及幻灭之后的深重的悲剧感,以及那欢乐也掩盖不住的忧郁低徊的情调,那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复杂情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精神处境的表现。 

四、主题  
    《雨巷》由于具有象征意义而产生主题的多义性,这是现代派诗歌的共同特征。初读诗时觉得丁香姑娘仿如作者的恋人,诗人将最初的向往、爱慕至想爱而不可得,到最后与爱擦肩而过的怅惘、忧伤的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联系到当时弥漫全国的白色恐怖,了解到戴望舒写作的背景(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友人的家中),丁香姑娘似又可看作是作者美好的理想和希望的象征,而这一美丽的希望确又渺茫得像梦一样难以把握。由此表现出幻灭的主题--爱情和理想的双重幻灭。  
    《荷塘月色》中的荷花纯洁高贵,姿态各异,荷塘静美清幽。皎洁的月色应该更能提升这种清幽的意境,而朱自清却有意识的反复渲染着他所喜爱的“小睡的风味”--周围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美丽的梦仿佛近在眼前,却又仿佛与人隔了一层,“像笼着轻纱的梦”,那样美丽,却又那样的朦胧、难以把握。这朦胧而又美丽的荷塘,正是作者当时追求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的迷茫心境的象征。而当房门轻闭,一切美景都留在身后,作者的世界也便又回归到迷茫与痛苦的现实中。也许,作者会感到更多的痛苦与无奈吧,毕竟在这美丽的荷塘中,自己曾经陶醉过,解脱过,而一切又终归于破灭--犹如在大革命中破灭的理想、抱负。 
    文学是时代的足音,它记录着历史的脚步。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变幻都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印记。戴望舒和朱自清都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这些青年人在西学东渐的碰撞中成长,他们兼容并蓄,在自由民主的空气中歌唱着新生。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打碎了知识分子的美梦。他们体味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这一年,闻一多结束了诗人生涯,走进学者书斋,在古代神话典籍中避趋世间纷乱;处于学术顶峰的学者王国维,寂寞地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为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鲁迅是唯一的例外,他在痛苦的思考中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而多数知识分子正和戴望舒、朱自清一样,在梦一样美丽又虚幻的希望中,痛苦地探寻着出路。有一些人沉沦了,而多数人在痛苦中坚强的站起来,成为真正的人。 


参考书目:
    《戴望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6年 
    《望舒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 
    《戴望舒传》 北塔(徐伟锋)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体现价值 履行使命
   下一篇文章:高三生物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