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文主义教育可以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我们走在21世纪的历史大道上。科学繁荣了,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可是就在物质财富逐渐富裕的同时,有的人的精神上已日益贫穷,“穷得只剩下钱了”。竞争的空前激烈,贫富分化的加剧,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给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彼此冷漠、倾轧、缺乏同情心。人文精神失落了,人的价值趋向变了,就像一位学者说的那样:“中国人纷纷扑向金钱,不少文人则方寸大乱,一日三变,再也没有敬业的心气、自尊的人格。”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对人一生的影响往往是深刻而巨大的。有人这样说:“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感情、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人文主义教育追求语文教育的真谛,注重培植、潜移默化,通过心灵的体位,精神的熏陶,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作品中无论是对正义的讴歌,还是对邪恶的鞭挞,无论市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人性的礼赞,无不给人以精神的震撼。人文主义教育抓住教材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寻找每一个突破口,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比如讲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除了让学生饱览洞庭湖壮观的胜景,更让学生体会那种深处逆境仍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通过苏轼的《前赤壁赋》让学生在“纵一苇之所如”的水天间感悟到作者不计得失的旷达襟怀;通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宁静和谐的意境中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追求。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语文教育是为人们打“精神的底子的”。他认为“语文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想像,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坏,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歇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人文主义教育使拥有这样的“精神的底子”成为一种可能,使未来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才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 综上所述,人文主义教育就如同谢公的木屐,帮助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高举人文旗帜,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让语文教育真正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自由的生命在课堂上美丽绽放,真正的达到人性化的高度。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霓为衣兮风为裳,欲与天公试比高。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