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救”与“不救”之痛 若司马迁受刑之后从此风平浪静,一心修史,也就不会有《报任安书》流传于世了。可正当他逃遁世俗,潜心修书之时,却又收到了朋友任安的书信,希望自己能够为其说情,免去友人的性命之忧。 历史总是在不停地重演,想来这封信之于司马迁,无异于平静的湖水中再次激起千层浪吧。救?不救?两难的困惑再次把司马迁推进无尽的深渊。 司马迁之所以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正是由于仗义执言而来,绝境中的任安是否想到,自己的书信是在司马迁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救人的后果是惨遭凌辱,再次救人又当如何?大概只有死路一条。既然死路对司马迁来说绝非解脱的良方,他又怎能贸然失去自己本已残缺的生命?修史不成,绝不能死,这已是支撑司马迁的唯一精神支柱。所以面对任安的处境,他是绝不可以再开其口了。 那么,选择见死不救?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若非无路可走,他也一定不会难为这位同样处于困境中的知交。不过死到临头,也只能病急乱投医了。也许此刻任安心中想的是,当初能够拼死救不是深交的李陵,如今为什么就不能以中书令的身份再次仗义执言救朋友?写给司马迁的书信已是最后的救命稻草,若此书不回,任安之命休矣! 所以此时的难题对于司马迁来说已经无从逃避,他只能从中二选一。救,于事无补,更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导致史书不成,留下千古遗憾。不救,眼见挚友丧命而无能为力,司马迁又将如何心安? 权衡利弊,司马迁终于艰难地拒绝了朋友的请求:“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虽是拒绝,焉知司马迁心中没有翻江倒海之痛!可怜任安最终没能眼见此书,造成终生遗憾。若其能够读到这封血泪之言,只怕也能够理解朋友处境的艰难,选择的无奈吧。 黑格尔在美学里说,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悲剧是古希腊悲剧,因为不可避免的悲剧才是伟大的悲剧,才是值得我们直接面对的悲剧。纵观司马迁的一生,他的悲剧便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仗义执言的义士生于污浊的社会,不被排挤,又能如何?随波逐流实非所愿,直抒胸臆便只能招致悲剧。文学中的悲剧令人唏嘘,现实中的悲剧则令人断肠! “两难”难,选择更难。问天下谁是英雄?死于沙场固为英雄,死为节烈更是英雄。而如司马迁者,面对无可选择之绝境中依然选择,背负天下人之耻笑依然执著于理想,此种境界天下又有几人能达到? 西方有诗曰《选择》,诗中有云:“谁在无可选择中选择,他就是被选择的人。……流星在选择中下沉 ,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思绪至此,手握一卷《史记》,不仅喟然长叹:痛哉,司马迁,壮哉,太史公!
参考文献: 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六册 司马迁 《史记》 上海辞书出版社 余秋雨《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两难结构》 源自新浪网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