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辽宁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孙延堂 绘图:辽宁省实验中学原09届24班学生 郑栋骅
赏析1: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2: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时所作。诗人从自己被放还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而心情苦闷。这首诗就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开始四句郁闷之情喷薄而出,5—6两句转到饯别,7—10等句以赞美建安及谢眺等人的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抱负,11—12两句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最后两句以放舟江湖、远离现实来解除精神上的苦闷。全诗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3: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小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1—2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情感极为低沉;3—4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情感表达上突然上扬;5—8句这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眺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情感继续上扬,直到高潮;9—12句这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情感顿时陡转陷入极度苦闷的低沉境地,然后一路下滑,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精神的寄托。 赏析4:感情瞬息万变,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大开大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形式新颖,众口交赞。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