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成思维定式 有一则笑话:父亲想教孩子认识“天”字,问儿子:头上面是什么?儿子:是头发。父亲:再上面呢?儿子:是帽子。父亲有些恼怒:再上面呢?儿子:是房顶。父亲勃然大怒,打了孩子一耳光:再上面呢?儿子哭着说:还有小鸟、大树。 是儿子回答的不正确吗?不是。因为父亲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设计问题的,并没有考虑儿子的思维方式。 教师着重于在课堂内精心设计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这些问题为学生构建的是一张无形的罗网,将学生的思维紧紧的束缚在其中,在此情况下学生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缺乏创造力。在教师的思维定式之下循规蹈矩,导致的结果是“弟子一定不如师,师一定贤于弟子”。
三、忽视直觉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从15-16岁到18-19岁,人的认识达到直觉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要重视直觉思维。创造思维的第一步,便是在经验基础上应用直觉思维。直觉教育的基本教育过程为: 直觉思维是以整个知识为背景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其特点是整体的、猜测的、非逻辑的。在其过程中重视猜测,即顿悟中学习。在高中阶段需要练习解决较多的问题,而问题解决要快要好,非训练直觉思维不可。当然,不可避免的也需要训练逻辑思维。 有些高中教师总是埋怨高中课程难教难学,还有些教师埋怨学生太笨连一些起码的判断能力都没有,这是因为忽视直觉教育模式的结果。 例如:学生能够背诵出植物需要的各种矿质元素,却不知道植物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质;学生知道淝水之战的具体时间,却不知道它属于哪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着重于具体问题的设置、细节方面的引导、逻辑思维的培养,却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忽视了学生在整体的知识基础上的猜测。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大方向”把握不准,出现从未涉及到领域的问题时,不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理和判断。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孩子,只能是“死读书,读死书”,象一台机器一样,只能输入多少输出多少,毫无推理、猜测的能力。 作为高中教育工作者,当然不希望出现上述现象。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需要高中阶段的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最好采用(2)+(3)型或(3)+(4)型,甚至可以尝试(5)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盛衰。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是完美的,许多学者都在努力的研究着,只要不断的探索,一定会找到更恰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 [2]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4 [3]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教材教法[J].2003.7 [4]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6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