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信陵君符救赵》中信陵君表现出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如《屈原列传》中屈原“心忧天天”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隐忍以有所为”的坚忍深沉催人奋进;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用苏丹大灾荒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赛”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美妙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阳光下傲然的小草,田野间盛开的杜鹃,山谷里飘过的悠悠白云);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 当然这些图片或影片也不仅仅为了看而看,结合诗句和成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
四、教师“下水”,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在适当的时机下,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的写作方法结合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继而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浓缩提炼,产生辐射心灵有穿透力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具有自然贴切的表现力,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这能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思维的扩展。就像开渠引水一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汩汩而出,此时,你还担心没有真情吗?只要学生能抓住向他们袭来的,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像一阵卷向奔涌而来怒潮,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学,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惊惶。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革命英雄主义、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