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
教师口头禅现象成因分析与矫治对策研究
研究缘起 我在做教师时,发现自己经常不经意间就冒出一两句口头禅,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 到南通市教科中心工作后,在各地听课时,我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有的纯粹属于教师个人的语言习惯;有的出于心理方面的原因,譬如在紧张、焦虑之中,最容易口不择言,经常无意识地冒出一些毫无意义的词句…… 口头禅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它有不少消极作用,如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容易导致学生分心或者造成他们厌烦的心理;使教师教学形象有所损害,等等。总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研究目的或意旨 通过研究,使口头禅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释”与矫治,进而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面貌,彰显教师的教学风采。
研究方法 一是调查法。听不同年级、年龄、学科教师的课共不下20节,除采用一般听课方法,还随时记录上课教师口头禅的具体语词、频次、易发情境等,然后进行归纳,力求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二是访谈法,也可以是沙龙法。征询访谈对象对口头禅现象的看法,和他们商讨改变的策略,等等。有进还可以举办小型论坛,集体会诊。 三是文献法,可以以“口头禅”或“口头禅 心理”“口头禅 教师”“口头禅 课堂教学”“教师 语言艺术”等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到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还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演讲学》《演讲与口才》等书刊,其中应该有相关材料。 四是“实验法”。如果有条件,可以与心理教师等一起进行一些“实验”。如,一位心理医生请一个口吃严重者故意把话说得更结巴,结果一周后久治难愈的口吃现象大大减轻。仿此,亦可用“实验”,请口头学说重的教师故意多说,看此种不同一般的心理暗示能否起效。
研究程序 先调查,后访谈;再结合运用文献法和“实验法”,对口头禅现象进行多视角、多方位和多层面的观察、分析、比较,基本弄清一般成因、易发或多发情境等规律性问题,然后寻找、总结、概括应对办法或策略,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预计要用半学期时间。
研究预期成果 除实现优化教师言语行为、改进课堂教学面貌等目的,还可以写作、发表数篇文章,如《从优化心理入手,矫治教师口头禅现象》《教师口头禅与教育理念》和《解“禅”:让教学语言“一身轻松”》等等。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