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薄弱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沈阳市城区早在1994年就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当"有书念"不再成为问题后,人们纷纷要求"上好校",并开始自发地以多种方式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竞争,"择校热"逐年升温,沈阳市城区内初中择校生的比例最多时达到30%以上,群众反映强烈。 2003年8月,沈阳市先从城区最为薄弱的初中入手,遴选22所学校,实施为期三年的综合改革。所谓综合改革,就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行,注入活力与激发活力并重。具体做法是:采取竞聘上岗的方式,为每所学校委派一名业务能力强、富有改革精神的校长;配备骨干教师,将城区100名骨干教师分派到22所学校;实施教育援助,使每所学校都能常年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人指导,在沈高校的教育援助和优质学校的教学帮扶;给予经费倾斜,每所学校每年可以额外地获得市区两级提供的40万元用于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仅用三年的时间,就走出了仅靠自身全力打拼20年才能走出的路!"三年的综合改革让这些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建设水平大幅提高;办学活力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大幅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改观,择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改革起始年,22所改革试点校公费升入市内三所著名重点高中的学生只有14人,平均一所学校还不到1人,2004年为24人,2005年为56人,2006年则为115人,相当于三年翻了三番,平均每校达到5个人。 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05年7月,沈阳市又分三批将24所初中和60所小学纳入综合改革之列,实施综合改革的城区初中和小学分别达到城区学校的58%和32%,基本实现了城区薄弱学校改造的全覆盖。 推进城乡学校的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市教育局不能只是城市教育局,必须在追求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为打破农村教育’散、小、弱’的顽疾,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沈阳市教育局局长李梦玲说。这条新路就是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效集聚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 沈阳市委、市政府从城市教育附加中立出专项,予以支持。2005年将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导工程之一,明确提出,到2008年要建成10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基本实现"一乡一校"。并加大市级财政的支持力度,按照实际工程的总造价,近郊市里补助1/3,远郊1/2,农村县(市)为2/3。今年年初时沈阳已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59所,年底将建成79所,可接纳2/3的农村学生到教学楼内上课。 在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基础上,沈阳通过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这项活动始于2005年,沈阳市组织城区优质的中小学校对口支援已经建成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合作就是六年,城市学校每年都派驻校级领导和骨干教师蹲点支教,市里给予生活和差旅费补助。现在已经有76所城区学校与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结成帮扶合作体,117名校长、教师在农村支教,同时每年安排100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积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以共享促均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