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所有学校的共同发展 2006年8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召开"沈阳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会",在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努力实现每所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是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要求城区内凡在现单位工作6年以上(含6年),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必须进行交流,各区中小学教师交流人数应达到专任教师编制数的15%,起始年级配备50%的交流教师。其目标是3至6年后,力争使全市中小学教师资源基本实现均衡配置。 2006年秋季开学前,沈阳市城区254所中小学2055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完成了沈阳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易校交流,且其中95%以上是"人走关系动"的实质性交流。 二是均衡区域内教育资源。为快速放大优质学校的社会效应,沈阳市引入了大学区的管理方式。所谓大学区,就是把一个区的中小学校,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分设几个教育联合体,大学区牵头学校的校长兼这个学区的学区长。2006年,全市共划分49个大学区,其中小学28个,初中21个。大学区实行"五统一、一共享"的运行方式,即统一安排教师、统一组织备课、统一开展教学、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教师培训,学区内所有学生共享各类教育资源。大学区管理方式的引入,不仅大大缓解了学生及家长的择校愿望,降低了大范围交流教师所带来的难度,也为学校间的共同发展和内涵发展,甚至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均衡配置学生生源。要求沈阳全市民办公助中小学全部恢复公办性质,实行按学区招生,就近入学。全市严格执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的规定,严禁任何初中招生举行或变相举行选拔性考试。 沈阳市原有的35所民办公助学校在秋季开学前全部转为公办,共接收学校附近146个社区的8281名学生入学,改变了过去学生住在附近却不能就近入学的状况,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可。 沈阳市就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实施的各项改革,不仅激发了教育发展的活力,也为从根本上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创造了条件。困扰教育多年的择校热,出现了降温之势,乱收费得到了有效遏制,群众对教育的举报投诉从2004年545件下降到2006年46件,对教育的满意率从2004年63.1%上升到2006年89.5%。
改革的五点经验 李梦玲认为,沈阳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之所以改革平稳,见效快,有以下五点经验: 第一,政府支持是基础。从等待政府支持、争取政府支持到政府主动支持,改革的难度会因此减小,改革的成效也会因此而增大。 第二,统筹考虑是前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单一的力量就能促成的,也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保持从远及近、从外及里的视角,考察并主动构建加快推进均衡发展的多个张力和支点。例如,职业教育看似是与义务教育平行的两种教育,但在沈阳市,万人规模职业学校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普高热降了温,成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第三,上下同心是关键。沈阳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每一项改革,都是在很有争议的情况下展开的,如果不能上下同心,可能都会面临着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结局。 第四,用好督导是保证。沈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教育督导被纳入到综合实验区从审定到验收的全程。2006年底,全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督导检查,结果上报市委市政府,市政府根据结果给予奖励,促进了各综合实验区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完成。 第五,争取舆论支持也是必要的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工作。为尽量减少社会上质疑的声音,必须主动说明,积极争取舆论的支持。2006年各类媒体就沈阳教育的宣传报道3900篇次,95%以上都是正面报道,给各项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