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教育风向标(第二期)

新闻来源:实验北校   新闻作者:办公室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10.19

学校德育应抓住课改机遇
作者: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教授 )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课改为解决以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知情分离、道德与生活相分离等二元现象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 
    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家庭教育所包含的血缘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提供了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立身处世的评价,以及个体的自我价值选择都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加强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急速转型和变化,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调整与革新。 
    学校道德教育革新的目的不是为了抛弃传统,而是为了把握住传统与现代之间内在的承续性关联,在此基础上能动地适应和促进青少年的发展。笔者认为,革新的主要着力点应置于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课程、教师和校园文化。  
    改革新学校道德教育需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的机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立足点真正从传递知识调整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态度目标,要求尽可能挖掘、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而且,课程改革用生活德育的理念大大改变了传统专设德育课程的面貌,强调在真实、开放的生命感受中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就此而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解决以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知情分离、道德与生活相分离等二元现象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 
    此外,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学科教学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的价值。笔者认为,应当在课程改革中将各学科教学变成与学生的道德学习同在的一种活动。首先,不同学科学习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对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的发掘,可以激发师生教和学的兴趣和情感投入,在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知情统一。其次,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道德的过程,因为其中既有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又有群体交往中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守与承诺等。 
    就专设德育课程而言,虽然不同年段具体的科目名称不同,但其中却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即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态度养成为表征,以情感和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形成丰满的道德人格为目标。当然,这些已经渗透在从小学到高中的专设德育课程大纲和教材中的构想,最终还必须借助课堂,借助教师的现场工作才可能得以创造性地实现。 
    革新学校道德教育需要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首先,需要激发教师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自觉性。每一个教师,不管其在学校教育中肩负何职,都必须努力奉行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其次,需要唤起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由于这种热情,教师才会自觉地利用和挖掘不同学科在内容和材料中可能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才会从教学设计、结构、策略、方法等方面研究、开发和创造道德教育的各种可能性,并对诸环节中的自我表现加以反思和调整,才会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道德生活的基本场所,才会在课堂中自觉地依据道德交往情境呈现多元角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教育风向标(第一期)
   下一篇文章:你的问题我来答--考前失眠怎么办?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