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高考命题要求“遵循大纲”,依据《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教学大纲的细化。它界定了高考命题的范围,明确了高考所要考查的具体知识点,细化了各知识点“了解”、“理解”或“掌握”的程度,给出了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另外在考查考生能力方面也有具体要求。因此,详细研究《考试说明》显得尤为重要。
四、联系实际,强化实验 1.密切联系实际。新大纲强调,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利用现实生活、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已成为明确导向。新课程中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多,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如: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宇宙航行、超声波及其应用、激光技术、光纤通讯、传感器、超导和磁悬浮等。电磁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例如电视机显像管中带电粒子的偏转、发电机中的电磁感应现象等。这些内容在近几年的理综合试卷中都不同程度地考查过。鉴于此,理综合的复习过程中也不妨适当借鉴,高三学生在复习中要注意把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以及近代技术多结合。物理科的复习也应该多关注热点问题,比如今年4月18日开始全国铁路第六次提速,在物理课本中就有关于火车转弯问题,这些都是应给予一定的关注。 近两年的理科综合联系实际命题已趋理性,它考查的重点是考生能否应用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去分析实际问题。例如,现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很多地方经常使用电阻,而选修本中的“光敏电阻”、“热敏电阻”不妨适当练习。 2.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实验技能的考查,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这两年的理综合试卷频繁出现实验试题,充分说明实验能力的考查,确是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复习,切不可掉以轻心。为此,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开放实验室,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试验,要求学生重新温习、回顾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对实验内容真正做到:了解实验目的、弄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原理;会使用仪器、会控制条件、会观察分析、会处理数据、会得出结果、会解释现象和结论、会设计简单实验。通过对实验的复习提高考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是考生进入高校深造必备的能力,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潜移默化地考查了这方面的能力。考生在复习中应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独立、深入的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会质疑、探究、合作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复习效果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1.以课本为主,资料为辅。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绝大部分知识点都在课本上,有些试题虽高于课本但源于课本;有些试题是课后练习题的变形。高三复习配合一些好的资料,强化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必要的,但不能抛开课本,舍本逐末。 2.找准自己的定位。考试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找准自己在高考中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练习的难度应略高于往年高考的平均难度,但也不必一味追求高难度,不必长时间做高难度训练。 3.学会回忆式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建议对重要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实验采用回忆式复习。即合上课本,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回忆有关知识,这会在记忆中留下较深的“痕迹”。尤其在临考前期更应加强此过程的强化,学会建立知识网络,在复习中应认真研究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对知识的重组、整合、归类、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掌握检索、迁移、演绎、推理等学习方法,对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审题要缜密、细致。审题不仔细、文字表达不严谨、结果书写不准确是众多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这种失分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做不好”,失分很可惜。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要慢、要仔细,逐一提取出题目所给的有用信息,挖掘出隐含条件;理综合试卷计算题分值较大,这就使得计算结果尤为显得重要,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数据要准确。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尽量减少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六、切实调整好时间的分配问题 理综合测试很容易导致时间分配不当从而出现考试分数不理想。最后阶段的冲刺复习应逐渐从“会——对”向“得分”过渡,尽量避免在考场上由于非智力因素过多丢分现象的频繁出现。很多学生可能有这种感觉,即大约同样难度的试题如果是单科测试所取得的成绩往往高于其在综合试卷中的得分,这主要是考生缺乏考试经验所致,已经不是基础知识的问题,所以后期要加强综合测试的锻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