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习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将其有组织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扭转;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四)从一言堂到百家争鸣 教学过程将变成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平等对话。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教师关注的是自己怎样讲,却忽略学生的感受,忽略学生的参差不齐 ;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接受 ;“垄断”了课堂的发言权使学生处于“哑巴”的境地。而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参与、平等的对话”,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变“一言堂”为“百家争鸣 ”,把课堂变为师生交往的场所。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构建真理的发现途径和问题解决的创新。同时师生交流、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也挖掘了课堂的潜能,为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首先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发言的权利,用一些激励鼓舞性的语言;再次,努力创设开放的、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积极创设“百家争鸣”的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共同完成真理和知识的获取。总之,对话教学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平等地对待学生。 (五)从教学者到研究者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教育就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我国经过近些年来的研究也越来越感觉到应该结束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角色,代之以积极、主动的形象——研究者。 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学校教育虽然具有重复的特点,容易偏向于形式化、公式化和呆板僵化,但是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创新”。教师从教之日,就是重新学习之时。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的不只是技能技巧,而且要求教师能够在不确定的、动态生成的课堂中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面对课堂生成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摆脱教师匠的角色,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认为只要走出课堂就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的反思:这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本节课处理某一个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知识落实的如何?教学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处理的合适吗?这节课处理的是否合适?到另一个班我怎样还可以上的更好?等等诸多问题。教师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可能寻求自身发展的更好路径。 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研究,在教育科研中养成探索的思想态势和不断创新的思想境界。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求新求变的精神,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念,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模式,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才能感受教育创新的愉悦,体现自身的价值。新课程正在把教师引向研究者之路,把教师变成真正的研究者。
三、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实现途径 为确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到上述转变,教师必须通过加强品德修养、改善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学能力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向深层次迈进。 一、教师的品德方面 教师的品德修养是维系教育的生命线,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只有德才兼备的老师才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的品德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敬业爱岗 。它蕴涵着一种职业思想、体现着一种无私奉献精神,没听说过有那位教师成为百万富翁的。二是要热爱学生。老师的工作不单单是毫不保留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关心体贴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其“亲其师,信其道”。三是要严谨治学。教师要始终如一地钻研业务,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疑点,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材不断改革的情况下,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把握新教材的特征,更新教学手段和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四是要为人师表。即学为人师,师为风范,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依法执教。 二、教师的知识方面 知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师应当具备三方面的知识。一是教师要有渊博的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胜任岗位的基本保证。所谓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但是,教师仅有本体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了解掌握跨学科的文化知识,通过博采众长,来丰富本体。二是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但仅有自己的经验还远远不够,还要勇于“走出去、拿进来”,通过进修、培训、听同事讲课等方式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三是教师要掌握足够的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与教育有关联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通往成功教学之路的“金钥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