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诗歌“景、事、情、理” 鉴赏例析:
1、借景抒情: 例1、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从颜色角度看:用黄、翠、白、三种颜彩缤纷,春天的欣欣向荣景象。 从动静角度看:用鸣、上、含、泊等动词看,写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从视觉听觉看:用声音、眼望等,表现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结句:主旨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和漂泊的人生,可以看出表现作者希望早日结束战乱早日与家人团聚,结束颠沛流离生活的思想感情和美好愿望。
2、寓情于景: 例2、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杜甫和李龟年都是当年经常出现在达观贵人家里的才子。李龟年是当年的男高音歌唱家,杜甫是诗人,都受到当时显贵们的青睐,风光无限。安史之乱爆发四十年过去了,二人都颠沛流离到江南,人生易老,青春难再,像落花一样凋谢了的青春,令人伤感;大堂帝国的强盛也因安史之乱而走向下坡路,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个人的遭遇与国家民族的衰败,激起了作者的无限伤感之情。
例3、 借景抒情: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写夜晚的雪大。首先,调动了触觉:用一个“讶”字,表达惊恐的表情,又通过触摸枕头、被子的感觉凉、冷,暗写夜晚下大雪,气温骤然下降;其次是调动视觉:通过“见”字,明写观察夜晚的窗外一片洁白明亮,暗写夜雪之大;再次,调动听觉写雪:雪落竹枝,越积越厚,将竹枝压短,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暗写雪之厚和之大。 人们不禁要问,这么晚了作者为何还不入睡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写夜晚的下雪景象而今夜无眠吗?非也。联系作者被外放贬谪的实际,就会得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当时心里郁闷,环境凄苦,遭遇坎坷,命运不济的思想感情。
3、叙事抒情: 例4、 唐.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赏析:这是一首思妇思夫的怨诗。黄莺儿在别的诗中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意想,在这里确是恼人的意象。原因是它惊动了妇人思念丈夫的好梦,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下的广大劳动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广大劳动妇女思念丈夫而不得的焦急苦闷的思想感情。
4、叙事带理: 例5、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苏轼由贬为黄州(湖北)团练副使再迁为汝州(今河南临州)团练副使所作。这是他游遍庐山之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题咏。 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庐山七岭之西。庐山七岭,共会于东,合而成峰。如果不是游遍庐山,收摄远近高低的全部峰岭在胸,形成总体形象,是不能对庐山的全貌有个总体认识。就某一处看,是各自不同的,它的总体形象只有在远眺和鸟瞰时才能显现。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多认识而对庐山的全貌又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悟出深刻的道理。 通过观察庐山全貌这件事,从而道出一个平凡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将全体和部分、宏观和微观、分析和综合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形成整体完整的正确看法,只有综观全局,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抽象而耐人寻味,具体看法上升为抽象概念的理性认识。
5、写景带理: 例6、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称鹳鹊楼,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鳏雀居其上,遂名。楼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前两句写登楼望见的景色:景象壮阔,气势雄浑。上下、远近、高低的景物,当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景物,万里山河尽收眼底。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缩万里江山于咫尺,又使咫尺方寸有万里之气势。奔腾咆哮的黄河,滚滚而来,折而向东,流入大海。 后两句触景生情而写意。将诗篇推向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广阔的视野。叙事带理——登楼的过程发现了哲理: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表现出诗人进去向上的乐观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将道理与景物、叙事与抒情融化为一体,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之作,是其他写登楼的诗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