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过背诵积累语文材料和写作范式,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语文课本中所选文章,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熟记大量的词汇、各种句式和修辞格式,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从而积累丰富的材料。当他们运用语文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这些材料便会从舌底笔端奔涌而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神”,这“神”从何而来?即从头脑中储存的大量语言信息所酝就,一经触发,便势如泉涌。故汉代大赋家杨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答桓谭论赋书》)。巴金先生少年时代能背诵几部书,包括整部《古文观止》。他回忆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了……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的,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去的。”这段话生动地说明背弃对我们提高写作能力所起的作用。 3、通过背诵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识记方法掌握的如何是背诵技能发展水平的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背诵课文时,会自动地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识记方法。如逐句识记、合句识记、按内容分层识记、按文章顺序分步骤识记、抓住关键词语识记、通过形象识记、运用联想识记等方法,都是人们常见用的。当然,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的能力是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而逐渐形成和提高的。在这过程中,他们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而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会得到发展。而且,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的思维活动必须在语文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熟读背诵,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赖以进行思维的语文材料,这就为发展其思维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背诵文学名篇佳作,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语言运用均能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背诵是一种有效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从古代一直沿用到本世纪中叶。在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期,语文教学重视背诵。学生们由于熟记了许多诗词散文名篇而丰富了语汇和语文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此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背诵被许多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直到现阶段,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中,背诵又重被重视起来。 今天,当我们正确认识了发展能力和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定会更加重视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根据背诵的心理学,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掌握各种科学的记忆方法,严格训练背诵文学名篇的技能,从而增长他们的语文知识,发展其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
二、 应如何看待传统语文教学经验。 教学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如不进行必要的改革,就不能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但当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当我们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时,应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经验。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之丰富是其它国家很难企及的。在传统做法中,固然有封建糟粕,但亦不乏可资借鉴的好经验。诸如集中识字、描红、仿影、写米字格、临帖、属对、读诗、背诵、评点、串讲等一系列做法是千百年来,前人根据我们民族语文文学的特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积累而形成的。它是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这些做法基本上符合我国语文文学教学的规律,故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流传,培养造就了不可数计的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因此,不应对传统教法一概加以否定,斥之为死记硬背、不科学、陈腐过时等等,而应继承传统语文教学法中那些合理的部分。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应该认真分析,区别对待,有所继承,有所扬弃。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全盘否定也是行不通的。 背诵就是我国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前人进行语言文学教学时,侧重于训练,强调多读多写,让学生在读写训练的实践中去揣摩诗文的内容,领悟语文文字的规律。这恰恰说明古人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是无可非议的。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前人重视对诗文的熟读成诵,但并非提倡死记硬背。他们也重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