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被“囚”的语文——听《囚绿记》有感
作者:李丹 部门:高中14届
三天的哈尔滨之行,没有疲惫只有收获。四堂精彩的同题异构课,一场语文的盛宴,思维的碰撞,同行的分享,点点滴滴汇聚成经典的体验,美丽的记忆。
王坚洪老师,以“相遇”为主题,他与学生的踏过千山万水的相遇,融化了师生间的陌生的距离,陆蠡与绿的惺惺相惜的相遇,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心灵对话,师生与陆蠡的蓦然回首的相遇,感悟了一种自然的自我解读,收获了一份至真至诚。语文是独具魅力 的富有生命力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生命内涵,每一个读书人都可以解读她不同的生命形态。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生命被发现的过程。借助于教材课文,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被激发出来,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一种真实的精神提升。
王国权老师就像一个围棋高手,存全局于心中,以致胜为目的,挥洒自如、纵横捭阖,进展所长。中间开花的设计,“气未足,神未完”的画龙点睛,“寻绿囚绿释绿全因为爱 忧国救国报国皆出于情”的情缘爱生的对联设计,让每一个人都心悦诚服。真正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影响出来的,教师的语言,教师的个性,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才华,教师的灵气,都足以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以思想影响思想,以人格铸就人格。他的课堂不需要花拳绣腿的激发,不需要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因为站在讲台上的他怀揣着小宇宙,只需自然的流露,就会让人有一种期待,期待吟咏,期待聆听。
我开始反思,在我们有些茫然地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式时,有些愕然地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信息时,我们的心是不是有些浮躁了,我们的眼光是不是有些“势力”了,功利的语文教育把分数与位次作为学语文的第一目标时,带来的是什么?春风化雨少在哪里?体味把玩在哪里?也许更多的是条分缕析,条条框框了。
语文中有多么优美的文章、智慧的思想、精彩的人生,广阔的文化背景,我们应该释放被“囚”的语文,还语文以本来面目,让语文更像语文。还语文以简单明了,还语文以至真至性,还语文以千姿百态,还语文以无拘无束,让语文不再有任何功利目的,让语文课堂成为思想与思想,精神与精神的交汇点。在思想的飞翔中,在潜移默化中,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全面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一起来读美的文章,写美的作文,说美的语言,感受美的情感,接受美的思想,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如履薄冰的我们今天已经有点不会走路了,我们应该悉心关注学生从文字中、从文学中得到了多少营养,享受了多少愉悦,我们不要过多地关注他们的结果,过多地盯住他们一堂课学到了哪几点知识。
应试教育是不可能取消的,因为自隋唐科举成制以来,应试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让寒门学子有了立志求学的动力,形成了中国极具特色的文人政治,带来了上千年的文化繁荣。时至今日,应试已成了全世界公认且通行的选拔人才最公平最有效的手段,今天,高考的公正还维系着人们对这个社会公平底线的信心。我应该坦然正确地面对应试教育。我们会发现,在应试背景下的语文教育也可以是一片自由的天地。现在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再是水火不容、不共戴天,应试能力理所当然地是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拥有较高语文素质的学生会成为应试的佼佼者。
释放被囚的语文,我们也要释放自己,不要总是以老师自居。于漪老师在一次谈话中曾感慨:“我一辈子教语文,一辈子在学当语文老师”。此话真是耐人寻味。语文是最具灵性的学科,在这方土地上,没人敢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同学生一起去探寻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精神世界,感受一次又一次灵魂的震撼,经历一段又一段成长的历程,同学生一起成长,同语文一起成长。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在每一篇课文中,在每一届学生的身上,我们都可以欣喜地发现收获是如此之多。语文教师可以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应该是一个知道分子,一个读书人,一个学习者,应有勤勉踏实的学风及求知问道的精神,并以此影响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做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而不是一个“教书匠”,做一个真正的求知者而不是一个名利的钻营者,做一个维持社会道德底线的向善者而不是一个肆意践踏社会良知的蝇营苟且之徒。
让语文更像语文,让学生更爱语文,让学生通过语文同那些人类历史上最优秀,最杰出,同时又是最优美的心灵和头脑对话,并接受那些高尚情感的浸润和启迪,唤醒他们的生命感、价值感,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应该就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吧!
吕叔湘老师说:“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师生间是农民对种子的期盼与热情,而非工人与车床对零部件的冷漠。我们要像种庄稼一样精耕细作,让学生像庄稼一样自由呼吸。只要我们孜孜以求,总会有潇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