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什么要“所有学生”。 这里面有一个认识问题,那就是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成才,成为不同方面的人才。还是我过去常说的一句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再优秀的学生也有不足,再差的孩子也有可取之处。要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成才”,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的潜能如地下之水,全在于我们老师挖掘,如果挖了没有,说明我们挖的还不够深”。 为什么要相信人人都会成才? 因为一是人各有所长,二是社会各有所需。 人各有所长,有的喜欢动脑,有的擅长动手;有的善于外交组织,有的专于实验科研;有的具有美术音乐天赋,有的对贸易物流饶有兴趣;有的循规蹈矩,是一个“好螺丝钉”,有的思想求异,善于破旧图新,发明创造。刘翔奔跑如飞,聂卫平思维敏捷,钱学森专研导弹,袁隆平实验水稻……人就是不一样。而社会确是各有所需,社会不是学校,太大太复杂。社会运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要有工人,要有农民,要有科学家,要有艺术人才,要有搞军事的,要有通外交的,要有上天的,要有入水的。医院不能都是大夫,没有护士不行。工厂不能都是工程师,没有技术工人不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途岛海战之所以日本惨败,山本五十六的座机之所以被打掉,完全是美国通讯部队的几个思维怪异、没日没夜研究数学密码的年青军人最后破译了日本无线电报内容的结果。我所知道的实验中学的毕业生不乏有当年学习好的人后来给同班学习差的人打工,因为他学习好,打工很优秀,做事很本份,而当年那位学习稍差的人,却勇敢刚毅,有出众的组织才能和协调运作能力。请记住,我们面前稚气未脱的孩子,无论他们是多么顽皮、笨拙甚至惹是生非,将来都可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当年的小黑孩奥巴马就是这样一颗小明星。 3、何谓“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为社会所最需要的教育。 ①最好的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这包括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甚至也包括教育的具体标准。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不能都考入北大、清华,也不可能都成为科学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趋向,要用不同的教育标尺和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学生属于“响鼓要用重锤敲”,也有的学生则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虽然基础教育不同于专业技术和大学分门别类的教育,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未来差异在孩子的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我们不应当对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视而不见。我们的学生不是泥巴可以随意捏塑,也不是你想用什么“模具”就可以“扣制”成什么东西。我们学校也不是制造标准件的工厂,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用“分数”这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孩子,好像我们的教育就是在克隆“标准件”。教育的功能是扬长挖潜,是扬长补短,甚至可以扬长不必补短,但决不能截长补短。我们要习惯于尊重差异,包容差异,视差异有异曲同工之妙,殊途同归之效,差异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个性鲜明,各有所长。“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多一个标准就多一个优秀。” ②最好的教育应当是全面的教育。 这句话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应试教育只要智育甚至智育部分只要“分数”,而且分数也只要升学科目的分数。显然这是一切围绕升学考试的片面教育。最好的教育应当是德、智、体、美全方位的教育。基础教育尤其要注重德育、体育和美育,特别是健全人格的教育。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普通家庭的学生希望加入雷夫的班级来改变人生,亦有人用百万年薪邀请这位洛杉矶的小学老师,但雷夫这位“全美国最优秀教师”依然坚守在这间不断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他对工作抱有最热切的期望,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具有创造性而又极富耐心地帮助学生们并开发他们潜能,他的五年级学生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移民子女,他们的学习超越劣势和暴力文化,并走上一条迈向受过良好教育的合乎道德的生活之路,他们谦逊有礼而诚实善良,长大后纷纷顺利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名校就读。这样的成就追溯根源则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要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这是重视德育,德育统帅作用的结果。美国的教育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