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确立二者关系
青少年心理学认为,学生认知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时间段落性,即在特定的时间段里,儿童或青少年将表现出一些较为一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而,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按照教学对象的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教学方案。
总的来说,整个青少年学生时期都处于认知发展的迅速上升时期,但是初中生与高中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的说,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经验的支持,而他们对一些颜色鲜明新颖直观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到了高中阶段,认知各要素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抽象逻辑思维进入了成熟阶段,对比较复杂晦涩的问题已经有能力进行初步的处理。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初中生或更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画面,由于他们的注意更多的属于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他们自身很难长时间的控制自己把注意力放在某方面内容上,所以对于低年级学生采用多媒体授课效果会更明显。一段动画,一个视频片段,一首好听的歌曲,都能迅速的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教师的思路进入课程的学习,并能够很好的配合教师,积极思考,寻找“谜底”,这就将教师的主动教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是非常理想的。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适当增加内容的深度,更多的采用严谨缜密,逻辑性强的板书结合多媒体的展示进行教学活动,更能取得好的效果。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史实识记和肤浅的历史评价,而是更加注重学生逻辑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高中生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而且需要加以意志和努力的注意)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他们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即便他们对这一问题兴趣不大。所以,在高中阶段使用板书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部联系,同时加以多媒体展示的辅助教学作用,较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以上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而提供的两种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学生,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也不一定完全可以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是有各自特点的不同个体,由不同个体组成的整体更是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班级学生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
3、根据教师自身素质水平和教学习惯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应将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习惯纳入考虑范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是有机的统一体,“前者是后者良好的外因条件,只有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中潜在的学习创造性才能充分得到挖掘和发展”。 而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了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式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教学习惯,在本文中,则特指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习惯等因素。
首先,教师要考虑自己的课件制作能力,以决定当堂课的具体教学方式。多媒体在中学教学中的优势是以教师能够熟练、恰当的设计出赏心悦目的课件为前提的,鉴于当前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同,教师的多媒体设计制作能力也良莠不齐。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多媒体普及早,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一整套有特色的课件制作理论,在这些地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普遍较强,授课时使用多媒体能够比较充分的发挥其优势;而许多其他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多媒体在教师眼里还是很陌生的事物,马上要求他们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不切实际的,这时板书的作用就更加重要。
其次,教师要考虑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控制能力以及教学习惯。多媒体课件虽然优势明显,但制作一个成功完美的课件往往要花费教师很多时间,而且,很多信息由老师来口述有时会更有生命力和亲和力。因此,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考虑一部分内容由口述加板书形式来表达,减少工作量,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的其他方面。此外,教师的教学习惯也应考虑在内,许多老教师习惯了板书加投影仪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效果也不错。一位老教师在文章中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我在讲‘种子的结构’一节时,五班我选用的是浸泡的种子(动手实验)和投影仪(列表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六班我改用浸泡的种子(动手实验用)和计算机(CAI)媒体(总结及巩固练习用)相结合的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比两种方法,我总感觉使用投影仪只要教师语言配合好、板书、板画清晰,它应该更具有生命力。这是因为它广泛、易使用、省时(免去制作课件),而且还可以随课堂实际灵活安排。从课后检察学生笔记情况来看,采用投影进行的课堂教学学生笔记清晰,结构图画的较好。” 这从一个方面证明板书加教师恰当清晰的表述并不是昨日黄花,在新世纪它仍显现出勃勃生机。
4、发挥历史课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功用时益用多媒体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而是要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历史教材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达到这个目标,仅仅依*传统的语言描述,显然不够生动直接,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感和逆反心理,收不到理想的功效。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很轻松的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能够生动的创设情景,形象的再现历史的容颜,将枯燥的说理教育孕于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图片、音乐中,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将思想教育自发的升华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江苏的蒋海军老师给我们一个生动的例子:“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精神不振,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人民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的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受到防毒反毒的教育”
以上四个原则,是笔者根据教学、实习经验总结、参看一些优秀教师文章后的所感所得。笔者认为还是有其积极意义——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教育界同仁多多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在此致谢。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应用与板书之间不仅不存在冲突,反而有互补的作用,二者都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好帮手和好朋友,至于如何处理二者间的主次关系,笔者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