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洵思想之成 (一)地域因素 苏洵出生在四川眉山,眉山一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光之美,难以笔绘。作为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就坐落在这里。眉山是孕育人才的良好环境。 苏洵出生在一个崇尚读经的地区和时代。宋代,四川学术发达,读书是四川的普遍风尚。苏轼说:“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王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辞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8]苏洵虽然是个“少不喜学”之人,但是耳濡目染,也会使他对文化有着接触,这就必然对他的成长产生影响。 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巴蜀文化根植于巴山蜀水,是一种典型的地狱文化。四川地区的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巴蜀文化是历经数年积攒下来的历史沉淀,不但有着四川本地区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是各地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有人给巴蜀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巴蜀文化,其实就是巴蜀地域文化不断与包括中原文化在内的临近周边文化乃至域外文化交流、荟萃的产物。[9]苏洵生活在有着优厚历史的巴蜀之地,思想上有着很大的进步。他能够在尊崇儒家仁义的宋代社会有着与之不同的大胆见解,这和他一直生长的地域环境不无关系。 另外,眉山地处西南一隅,交通不便,较为偏僻。李白曾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故蜀地文化呈现出“盆地文明”的种种特征。[10] 人们世代生活在盆地之中,思想较为闭塞,正统的儒家思想很难深入地传入此地,故受儒家思想侵染相对少,这也正为人们开拓另类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苏洵便是其中一例。 (二)家庭影响 1、其父苏序 苏序为人平易。应该说苏序对苏洵的教育颇有远见,善于因材施教。苏洵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苏洵年少时候可谓是一名游手好闲之人。虽然四川地区有着通经学古的传统,可对于苏洵来说影响不大。苏洵出生时,家仅“有山田一顷”,只能算是一个勉强能够自给自足的中等农民之家。不过,苏序与一般安于本土耕种的农民有所不同,他富有远见卓识,看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前程,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到了下一代的身上。苏洵在家中是最受宠爱的幺子,他早年不喜欢关起门来读书,而苏序在两个大儿子所谓光宗耀祖后,对苏洵也不再生硬地强迫他死读书了,信马由缰,让他无拘无束地发展。苏序对苏洵的游荡不管不问,但是并不是今天而言的溺爱。他知道苏洵并不愚笨,有的时候也让他到州里的考场随便考考,虽然多次名落孙山,但是苏序却对外人解释,说苏洵是与众不同,且又是个好学上进之人,只是还没找到令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已。其实苏序明白苏洵的游荡也是一种学习,是学习书本以外的社会知识,增加社会阅历。在某种程度上比那些整天死读八股文章的人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然而,说苏序的教育方法得当,不如说苏序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哲学。苏序本身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根据苏洵《族谱后录记载》,苏序“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甚得其欢心。” [11]苏序是一个善于耕种的农民,别人家田地里种的是麦子水稻,可他偏偏带着儿子和长工种粟米,说粟米便于收藏。有的时候家里的大米吃不完了,他也拿去换成粟米,囤在粮仓。后来眉山遇到了先旱后涝之年,苏序带领儿孙把储存了多年的粮仓打开,把粟米都送给了乡亲,甚至连自家过冬的粮食都没留下。苏序从来不相信鬼神,他觉得乡亲们自己都吃不饱了,却去祭祀鬼神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他曾经要砸毁七家岭上的神庙。苏洵后来在文章中所反映出来的不畏天命、不敬鬼神的思想,就是苏序培养出来的。 [12] 苏序没有读过多少书,然而却喜欢作诗。他的诗歌有着打油诗的味道,却也是他朴实的性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同时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例如,他曾经写道: 日头高高像棉袄,浑身汗水似洗澡。 但愿风调雨也顺,主户客户都吃饱。[13] 苏序自从开仓放粮之后,在眉山地区倍受尊敬。他打碎了菩萨庙中的神像,也打碎了当时人们对封建迷信的崇拜,更打碎了一些靠迷信来赚钱的人的美梦。 苏序也是一个性格很怪异的老人,有资料记载说他从来不骑马。儿子苏涣中进士的那一天,别人借给他了一头驴,这又引发了他的作诗的欲望。他写到: 不愿骑马愿骑驴,不挖大沟挖小渠。 吃着牛肉喝美酒,前头有个樊狗狗。[14] 苏序去世之时,喝酒过多。他曾在去世之前写给苏轼和苏辙一首诗,这大概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了吧。 人养子孙望聪明,我的孙子有神功。 只愿你俩再奋进,考上进士做公卿。[15] 2、妻子程氏 苏洵初举进士不第返回四川后(1027年),十九岁时娶了十八岁的程氏。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程氏富而苏氏极贫”。但是程氏却没有富贵之家小姐的娇骄二气,宁可守着清贫,甚至不向娘家要一文钱。有人不理解为什么,程氏答曰:“以我求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也者,将若何之?” 苏序的妻子史氏管家甚严。以至于达到“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的程度。但是这位富家出身的程氏却不卑不亢,竟把婆婆伺候得顺顺心心,婆媳情同母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苏洵吊儿郎当的样子从不多管,一心伺候公婆和孩子,把苏家答理得井井有条。她给苏洵生了三儿三女,可无奈只养活了一女二子,即是苏八娘、苏轼和苏辙。三个孩子在她的照看之下,渐渐长大。苏洵二十五岁的时候,和朋友一起把峨眉山和岷山玩了个遍,一年后回家发现妻子面带忧虑,却从不愿意说出口。原来程夫人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不要再像苏洵一样,希望他们通过读书来光宗耀祖,于是,平常耐心地教孩子认字读书,可是自己精力不足。苏洵从程氏对孩子的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他渐渐意识到如果继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被儿子耻笑的地步,这才认真地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苏洵从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苦读,妻子默默地把家庭的重担接了过来,直到去世。应该说苏洵的成功很大部分上得益于程氏的默默付出。 3、其子苏轼 其子苏轼也对苏洵的思想有着影响。十来岁时候的苏轼曾在《夏侯太初论》中写到:“人能碎千金之碧,不能失声于破斧;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而苏洵在《心术》中的“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苏洵从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苦读,十年间一直和苏轼兄弟共同读书,因此他的不少见解也受到了儿子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