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苏洵思想之异端

新闻来源:办公室   新闻作者:孟祥锋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11.12

(三)个性及其经历   
    苏洵个性散漫,加上父亲未加以严格束缚和妻子程氏的默默付出,使得他这种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在生活上表现在爱好“旅游”上。苏洵曾经登上岷峨峰顶,“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又曾“游荆渚”,“过汉水”,“振鞭入京师”。可是“累年不得官”,于是又“走渚辕”,“识嵩丘”,“至华下,入庐山”。[16]流连山水也并非虚度时光,因为秀美壮丽的巴山蜀水开阔了他的眼界,激励了他的胸襟,也陶冶了他的文情才思。   
    苏洵青少年时代特别喜欢游山玩水。这对他的思想也是一种积累。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例如:   
    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  
    千航万舸膝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  
    足踏重浪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   
    他用寥寥数语就显现了乐山大佛的伟岸和江流的湍急及其山势的巍峨。   
    苏洵三次举进士不第,对他也有很大的影响。苏洵十九岁入京城举进士不第,对他这种自负才华、怀才不遇的人是当头一棒。他兴致勃勃入京,垂头丧气而归。自此游荡了七八年。二十七岁“始大发奋”,闭门谢客,日夜攻读,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远大的抱负。二十九岁时,再举,不第。三十八岁时,又不第。三次不第使他对科举的弊端有所认识,思想上产生了变化,下定决心“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决心不再走科举之路,而专心致志地研究自己有兴趣的东西。烧掉应试的文章,闭门读书,集中精力研究诸子百家的学说。这对他的思想的独树一帜有着重大的影响。  
(四)求学渊源   
    苏洵最早的求学不是在书本上,而应该是在于他的游历。他遍览名山大川,既开阔了眼界,也增加了社会阅历,更好地体察社会民情。使他更容易地看出社会的弊端之所在,能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这为他提出有违孔子儒学的观点打下了基础。他更多的为民考虑,维护百姓的利益。   
    最早影响苏洵苦读书的人应该说是他的二哥苏涣。苏涣通过走仕途当上了小官,苏洵二十四岁的时候母亲去世,苏涣回家守丧,无意中对苏洵讲起了苏氏家族的渊源,并劝说苏洵去做调查。这给苏洵找到了新的人生乐趣,为了编写《苏氏族谱》,弄清楚先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了长长的书目,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案头,读了个通透。也开始了他的求学历程。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洵少不喜学,生二十五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说的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欧阳修在《苏明允墓志铭》中说:“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苏洵在二十七素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今犹可学”。他用了十年的时间苦读史书,研究了孔孟之道,成了一名大儒。苏洵在这十年之间创作了大量的带有自己独特思想的作品。   
    另外,在苏洵求学的道路上,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雷简夫等人都发挥过重大的在作用。他的思想受到这些人的鼓励和认同,对他的思想进一步完善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苏洵的思想在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补充了儒家礼制,以人情论来解释“六经”,否定了“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利”,把利也看做了义的一部分。同时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面目,反对对外妥协,主张用兵,用武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他还在自己独特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法家、兵家、纵横家的思想,用来维护社会制度和国家安定。苏洵独特的思想与他的生长环境—四川眉山和巴蜀文化分不开。同时家庭对他的影响也很大,父亲苏序的教育方法和妻子的默默付出以及儿子的侧面影响都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最主要的还是苏洵自身的个性和经历对他的一生有着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凯.苏洵“杂学”特色及文艺思想[M].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80.     
    [2]  曾枣庄.三苏文艺思想[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1 
    [3]《论语•里仁》 
    [4] 曾枣庄.苏洵评传[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3,31. 
    [5] 曾枣庄.苏洵评传[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3,32    
    [6]张彦修.纵横家新论[M]史学集刊,1999, 02:12 . 
    [7]《战国策.秦策》  
    [8]苏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256  
    [9]熊宪光.文史论稿[M].重庆出版社  
    [10] 李殿元,李松涛.《巴蜀高勋振玄风—巴蜀百贤》[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 
    [11] 金国永.苏洵[M].中华书局.1984,6 
    [12]金国永.苏洵[M].中华书局.1984,8  
    [13]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198  
    [14]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234 
    [15]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318      
    [16]吴梦复.唐宋八大家概述[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2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篇文章:体现价值 履行使命
   下一篇文章:高三生物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