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查询 内网办公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校园新闻 校园文化 招考资讯 教研教改 教育科研 校际交流 校友风采 家长中心 学生园地 新疆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分校网站 >> 教研教改频道 >> 名师讲座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当前语文课程建设中的文化价值取向探讨

新闻来源:语文教研组   新闻作者:赵长坤   新闻录入:网站管理员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7.06.26

第三节 语文课程建设的文化取向 
    语文课程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对文化观念的传播和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语文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语文教育乃至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制约下的教材、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以及课程最终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能动地形成着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的文化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与文教育的文化品格。 
3.3.1 语文课程目标的文化诉求  
    课程一词,对所有教育者来说都不陌生,然而对于课程一词的定义却众说纷纭。无论是从词源的探讨上还是对课程内涵的理解上几乎每个课程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界定。施良方先生把关于的课程的定义分成了如下六类: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社会即改造。这六类从不同的方面对课程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可窥课程意义之一斑。 
    无论怎样定义,课程有其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社会、文化是课程的母体,课程是社会文化的表现。课程总是体现在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的主流文化的,是以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的形象出现的。[11]社会对于青年一代所实施的社会制约也主要是通过学校课程来达到目的的。学生正是在学校预设好的课程中达到“成人”的。课程目标的制订反映的是政府机关对教育的终极期望,而课程标准(有的地方称为课程大纲)则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纲领性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而语文课程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同样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受到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或者控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在变化发展中走向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从语文独立设科开始,在变化中发展前进着。它变化发展的历程恰恰体现了主流文化意识对课程目标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工具”——“基础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12]而这三次变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语文学科建设过程中向文化回归并加强的趋势。 
    到本世纪之初,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启动,我国语文教育界对于语文课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在教育部制定的和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中“人类文化”告诉了我们语文学科的文化视野除了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外,还应该放眼“全人类”,更广泛的吸收各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语文学科中所包含的文化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意。在2003年制定的“新课标”中,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的文化目标就是“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可以看出,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倡是符合我国现行的课程目标的。判定一种文化是否优劣的标准不在于这种文化的地域性,而在于这种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是否有利于我们受教育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舒展,最终在这种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最终获得了人的最终的自由和解放。“一种文化的优点最主要表现在,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个人并通过个人帮助群体实现了人的解放; 一种文化的主要优点还表现在,它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了现代性的社会生活的健康发展,而不是阻碍众所周知的文明的进程。”[13] 
    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深层次的东西,它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没有了文化的统领,语文教育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些文字的碎片和了无生气的断章残编。 
    但是,随着对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认识和对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就是,语文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从教育的对象上来讲,它的终极诉求是要形成一个怎样的文化视野和胸襟呢?这反映在教材中就是选择怎样的范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凭借。标准就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这与我们上文提及的当今的多元文化教育潮流是一致的。既然学校课程文化(当然包括语文)“是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14]那么,在现时情况下,凡是对我们受教育的个体有益的,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吸收进来。这种吸收,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宽阔的胸襟,既不是民族的虚无主义,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超越了汉家的视野局限,立足于个体的人全面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语文。这就要采取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  
    语文课程中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是顺应并超越时代的价值取向。 这种多元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就是“和而不同”的多元的文化襟怀。  
    先哲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原来指的是一种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到周围事物的差异性。体现在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上“和而不同”就是指的是语文课程目标在文化价值的选择上,应该本着多元文化教育的观念,让更多更丰富的别具差异优质的文化资源进入我们的语文课程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民族文化的视野和主流文化的视野之内。让文化的差异性成为语文课程多彩的因子。而在此课程目标的制约下,教材中会考虑到更多种具有不同差异的文化样态和价值观念,教师会有着更宽广的文化包容力,而作为课程目的的最终呈现者,青少年学生也会形成对于异质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宽容、借鉴。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上,各种不同的文化样态对人类文明的进程都贡献出了自己力量。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同样也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每一次广扬大都是在外来文化的注入下才焕发出新的活力,才有了我们绵延了几千年的华夏文化熠熠闪光。任何文化都会有它优于其他文化的长处,它的短处也一样明显,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性存在,才使得人类文化的版图上多彩而灵动。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无论多么优秀,只是拘泥于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孤芳自赏,那么这样的文化是停滞不前的,甚至是阻碍了浸润于其中的人们感情的徜徉和思想的解放的。我们要正视文化差异性,坚持“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超越自身民族和文化局限,而这就需要怀有一种文化多元的理念。如果不这样,就很难超越文化的视野,就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因为“在不能超越文化的视野之中,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习俗和信仰比其他人群的习俗和信仰更优越、更合理”[16] 。文化的差异,从宏观上讲存在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同样的,这种差异也存在于同一民族传统中的不同人群当中, 不同性别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等等都会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文化差异。我们同样也需要用一种多元文化的理论来看待周围丰富多彩的文化事象,汲取他们身上与我们异质而对于我们个体的解放有益的成分为自己服务。我们的语文课程目标只有照顾到了各具差异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成为学生体悟生活的窗口、可供徜徉的情感乐土、思想家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体现价值 履行使命
   下一篇文章:高三生物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