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文化的生成和创造过程。”[18]作为一个其本身就和文化联系紧密学科的教师,语文教师除了在专业化的语言和认知传统上的风格之外,还依靠着宏阔的文化胸襟来形成着语文教师文化。语文教育过程是一个文化因子多彩绽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因子从文本和语言中经由读者的建构被释放出来,在师生之间传递、交流、融合直到生成。这个过程中,由于很多的文化因子是潜藏在文本的深层,以比较含蓄的方式表达着文本中的文化张力,而这时候,语文教师的文化品格和对于文化的敏感度往往直接制约着语文课堂上文化的发现、解读、传播与转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除了拥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之外,还须拥有高尚的文化品位和对于隐藏于文本背后的不同文化的敏锐洞察力。这种文化品位,是包容性的、不固执偏见的,自省的而不妄自尊大的,开放的而不盲目排斥的。这种洞察力,是解读文本的深层的慧眼,是将语文教学引向深入的攻城略地的法宝。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发现隐含在教材里的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萃取那些精深的文化因子,为学生文化视野的开阔和正确文化胸襟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说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一个语文教师的文化品位更应该渗透进多元文化的视角,要做到这些除了需要教师客观地看待自身的文化,正确地品鉴自己在所属文化中所承担的角色。在具体工作中,对学生的不同文化及各民族、群体的文化与历史因素有充分的了解,能从多元文化的观点来看待社会诸多问题,能代表社会的文化多元性,要把年龄、性别、宗教、社会阶级、民族、种族、语言或任何这些因素结合而成的文化,主动地包容进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考试和组织模式中,同时也要强调或增强社会中的共同核心价值。[19]
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关键性人物,课程中的文化旨归能否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化品格。可以说,语文课程中的文化因子能否释放和被学生转化吸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化影响力。课程文化包括着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外层,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内核。[15]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从师生双方所处的地位来看,教师处于文化的优势地位,所以,精神文化的正确引领就成了语文教师的应然的责任。
参考资料:
[1] 以上转引自 黄宗植 编著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 [J]. 吉林:延边教育出版社2005 .22-24
[2] 赵海涛.“多元文化教育”探究 [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3): 37.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45 转引自韩军. 经济全球化的文化解读 [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3-25.
[4] 曼纽尔•卡持.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3.
[5] 郑金洲 .多元文化教育 [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3. 206.
[6] 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J]. 教育发展研究,2002(4):6.
[7] 鲁洁. 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 [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1) :27-30
[8] 郑金洲. 多元文化激荡中的教育变革 [J] 学术月刊, 2005 (10): 37.
[9] 涂元玲. 论多元文化与教育改革 [J]. 集美大学学报 ,2005(12): 9-13.
[10] 同上
[11] 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90-291.
[12] 彭泽平. 建国以来我国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的变迁 [J]. 教育探索, 2003(12) :17-18.
[13] 吴松. 教育与文化[J] .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11) :16-20
[14] 裴娣娜. 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J]. 教育发展研究,2002(4): 6.
[15] 吴松. 教育与文化[J] .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11) :16-20.
[16] 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71.
[17] 曹明海. 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109-114.
[18] (英 )里奇著 黄政杰主译. 多元文化课程 [M] 73-74,转引自 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
[19] 参见刘启迪 . 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 [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10) :21-27.